第129章 兴土木

以前东南各州县、监司,两广的市舶司(相当于早期的海关)及各地方,都时有进贡,但这些进贡,都是没有圣旨,他们主动贡送物品的目的,无非是想向赵佶邀功请赏。而且他们都是找门路,通过熟悉的宦官进献给赵佶,以此获得赵佶的垂青。

进贡的物品种类多而杂,包括灵璧、太湖、慈溪、武康的石头;两浙的奇竹、异花、海错(海产品);福建的荔枝、橄榄、龙眼;南海的椰子;登州、莱州的文石;湖湘地区的文竹;四川的佳果;等等。

这些贡品送到京师,有些要越海渡江,毁桥梁、凿城郭才能艰难运到开封,因为运输时间短,保护得当,树木之类,当场种植,还能完全存活。至于异味珍苞,则用马匹、骡子日夜兼程,几天时间可以赶到,色、香、味都没有改变。

对于当地官员这种劳民伤财的举动,蔡京的解释是:“陛下没有声色犬马的嗜好,所推崇的不过是山林间现有的物品,都是很多人不喜欢抛弃的。只不过当地官员执行的时候过分了,所以造成扰民!”

于是,公元1117年七月,在蔡京的建议下,赵佶设置了一个奇葩的机构,名叫“提举御前人船所”。由内侍邓文浩总领。

“提举御前人船所”什么职责?就是以后各地不要随意主动进贡了,以防止各地官员用进贡的名义伤害老百姓。赵佶有什么需要,直接通过“御前人船所”下圣旨给进贡的地方,地方接到圣旨后,按品种、数目及时上贡!

愿望似乎不错,实际上来说,以前各地的进贡是偷偷摸摸找门路才完成,现在好了,有圣旨了,违规操作变成了光明正大的行动,是不扰民了吗?可能只有赵佶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吧!

精心设计、重修了“延福宫”,费力挖掘了“景龙江”,并没能让赵佶满足,因为有殿有水,却没有山,美中不足啊!

公元1117年十二月,赵佶下诏,在皇城东北兴建了一座历史上最大的皇家风景园林——万岁山。

经过整整五年的精心打造,公元1122年十二月,万岁山完工,赵佶更名为“艮岳”。因为山的位置在八卦的“艮”位。

整个“艮岳”以南北两山为主体,两山都向东西伸展,并折而相向环拱,构成众山环列、中间平芜的形势。北山稍稍偏东,山周十余里,最高峰大概100米。

整个“艮岳”山水结合,亭台相间,湖池交映,树木成荫,奇花异草,珍奇异兽,琳琅满目。朱勔在太湖开采了一块巨石,花费巨万运到万岁山,赵佶赐号“昭功敷庆神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