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我出银子将村里连接青河镇主干道这一条路修一修。”
修路?!这也是造福百姓造福村民的大好事啊。这样一来,他们村到镇上的路就好走了,村中交通便利后,不仅他们村有面子,后辈的嫁娶也能往上挑一挑。
说完第二件事,葛如玺没有停顿,接着说,“第三件事,给村里建一所族学,并延请身有举人功名的名师一位在此执教六年。六年后能不能留住人就看各位叔伯的本事了。”
上藜村很大,葛是其中一大姓,还有另外一个大姓是陈姓,除两大姓之外,还有一些别姓加起来约占上藜村三分之一的人口。
他们这么大的村子也没有族学。可以说除了镇上方圆百里之内村子不少,设有族学私塾的却只有一两个村子。最出名的便是二十里外的海棠村,村里硕果仅有的几位人其中有两位就是去的海棠私塾。
海棠村近十几年来出过一位两榜进士,两位举子,五位秀才,海棠私塾在清河镇很有名气,在汝阴都小有名气。
海棠村一直是周围村子羡慕的存在,海棠村的未婚少年很抢手,闺女也不愁嫁。
若是他们村真的建了族学,请来了名师,再带出一些秀才举人,未尝不能成为第二个海棠村。
族学不好建,关键就在于有功名的先生不好请。需要的屋子倒是容易,全村上下紧一紧肚皮,顶多一两年,屋子就能建起来。可最后请不来先生也没辙。
可以说,族学基本上就成了族里大佬们的心病了。
所以,当葛如玺话音一落,就有族老霍地站了起来,“你说的可是真的!”
前面两条,一是顾及祖先,二是提供了便利的出行条件,都是大好事,但都比不上第三件事!办族学,请名师,这是关系着能否改换门庭的大事,特别是家中有适龄男童的,眼睛迸发出两道热切的光芒,眼不得族学在他们眼前拔地就起,儿孙端坐在书桌前摇头晃脑地。若干年后,或成了秀才公或成了举人老爷的儿孙们挤在跟前孝敬已成了老太爷的他们。
要是真能有那么一天,他们这些老家伙就算是死也能含笑九泉去见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