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

呱呱坠地,我们便一头扎进他人目光交织的密网。小时候,考出好成绩收获赞扬,就满心惦记着维持;一旦犯错被批评,便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迫不及待地改变,只为契合他人的期待。

长此以往,我们渐渐习惯在他人目光里找寻自己的坐标,如同在哈哈镜中辨认自我,看到的不过是被扭曲、变形的影像,却在不知不觉中弄丢了真实的自己。

这背后,是人类社会性本能在作祟。我们天生渴望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而他人的认可就是融入群体的关键钥匙,所以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启了这场迎合他人目光的漫长旅途 。

为了换取他人的认可,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学生时代,为了满足家长与老师的期许,不少人盲目投身于分数的追逐,将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弃置一旁。

我有个朋友,明明极具绘画天赋,可因为父母一句“学画画没前途,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只能忍痛放下画笔,一门心思扑在课本上。

填报志愿时,往往紧盯热门专业,就业前景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内心的热爱被抛之脑后。

每年高考报志愿时,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被挤破头,而一些小众但饱含热爱的专业却门可罗雀。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外界既定的“成功标准”,逐渐丧失了对自我内心真实渴望的判断。

家长和老师基于传统的社会认知,认为好成绩、热门专业等同于好未来,却忽视了孩子个体的独特性和多元发展的可能性。

步入职场,有人为了赢得领导的青睐,日夜忙碌,不惜牺牲休息时间,即便身心俱疲,也丝毫不敢懈怠。996甚至007的工作模式在职场中屡见不鲜,一些人为了晋升机会,主动加班,周末和节假日也被工作填满,生活被工作完全占据,失去了平衡。

在社交场合,为了融入某个圈子,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努力扮演着他人眼中的理想形象,可内心的孤独感却与日俱增。

比如有些年轻人为了融入某个高端社交圈,明明经济实力有限,却咬牙购买奢侈品,伪装成高消费人群,表面上谈笑风生,实则内心压力巨大。

我们在这些场景中,不断迎合他人眼中的成功与优秀,却忘记问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节奏与社交状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