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深入城市各个区域展开调研,发现城市照明管理缺乏统一规划,部分街道照明亮度远超实际需求,且许多照明设备老化,能效低下。同时,对于光污染的监测和管控缺乏明确标准与有效手段。
香菱和行秋积极与城市规划部门、电力部门沟通协作,推动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照明规划。建议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实际需求自动调节亮度。同时,大力推广使用节能型照明灯具,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灯具。针对光污染问题,他们推动建立光污染监测体系,制定光污染排放标准,对新建照明项目进行严格的光环境评估。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投入大、部分部门和商家对改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老旧灯具更换需要大量资金,而智能照明系统的前期建设成本也让一些地方望而却步。部分商家为追求商业展示效果,对光污染标准执行不积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就在城市照明问题逐步解决时,农业塑料薄膜残留污染问题又摆在他们面前。在农业生产中,塑料薄膜广泛应用于保温、保湿和除草等方面,但使用后大量薄膜残留在土壤中,难以降解。这些残留薄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进而降低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他们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进行调查,发现农民为追求便捷和降低成本,普遍习惯将使用后的薄膜随意丢弃在田间。而且,目前缺乏有效的薄膜回收和处理机制,回收成本高,处理技术难度大。
香菱和行秋积极向农民宣传塑料薄膜残留污染的危害,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动政府出台相关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薄膜回收。同时,联合科研机构研发可降解薄膜以及高效的薄膜回收处理技术。为解决回收难题,他们探索建立以村为单位的薄膜回收点,定期组织回收运输。但推广可降解薄膜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农民接受度有限。而薄膜回收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瓶颈,如处理效率不高、处理后产品附加值低等,导致整个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此时,湿地候鸟栖息地因人为活动干扰面临威胁的问题引起了他们的重视。随着旅游业发展和周边人类活动增加,湿地候鸟栖息地受到严重干扰。游客的涌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非法捕猎等行为,破坏了候鸟的栖息环境,影响了候鸟的迁徙和繁衍。
他们迅速深入湿地进行全面考察,发现湿地管理部门在保护与开发之间难以平衡,缺乏对候鸟栖息地的科学保护规划。同时,公众对候鸟保护知识了解甚少,环保意识淡薄。
香菱和行秋协助湿地管理部门制定详细的候鸟栖息地保护规划,明确划定核心保护区、缓冲区和适度开发区域。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举办候鸟保护科普展览、建立湿地自然教育基地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候鸟保护的认知。加大对非法捕猎等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联合执法部门加强巡逻监管。同时,推动在湿地周边发展生态友好型旅游项目,引导游客文明观鸟。但在实施过程中,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分游客对保护规定不遵守,保护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候鸟栖息地的保护任重道远。
尽管在环保征程中不断遭遇各种艰难险阻,香菱和行秋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对环保事业的无限热忱,持续奋战在环保一线,努力为改善地球生态 环境、守护万物生灵的美好家园而拼搏。
在努力保护湿地候鸟栖息地的同时,香菱和行秋又面临了新的环保难题——废弃电子产品拆解地的环境污染。一些地区存在着不规范的废弃电子产品拆解作坊,这些作坊为了获取其中的金属等有价成分,采用简单粗暴且污染严重的拆解方式,如露天焚烧、强酸浸泡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害化学物质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导致当地土壤、水源和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