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标行星进行全方位扫描,最高精度,我需要它的主要物理参数。”砾岩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口吻。
“扫描开始......多波段传感器阵列启动......引力场测绘进行中......大气成分光谱分析……”
岚的声音一丝不苟,手指则在控制台上飞舞,主屏幕上开始涌入海量的数据流,NGC 6025d的全息模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各种数据标签填充。
数分钟后,岚开始了她的初步汇报:
“初步扫描数据反馈,目标NGC 6025d,确认为岩石行星,整体结构稳定。基本地理参数如下:质量约为桑坦星的0.81倍,具体为7.36 × 102? 千克。平均密度5.32 g/cm3,赤道直径约公里。”
砾岩凝视着屏幕,微微颔首。
“大气层情况?”他追问,这显然是评估打击效果的关键数据之一。
岚立刻调出大气层分析子界面,一组组复杂的数据滚动显示。
“大气层已被显着加厚和成分调控,猜测是经过了长久的人工改造。”
“现有大气层厚度约200公里,远超桑坦星尺度。”
“主要成分:氮气(N?)占比68%,氧气(O?)占比29%,其余为氩气、二氧化碳以及用于气候调控的特定惰性气体和纳米悬浮粒子,总量约3%。大气总压约为桑坦星的1.3个标准大气压。”
“一个厚实的‘空气垫子’。”砾岩低声评价了一句,接着问,“温度和风场呢?这种改造程度,自然气候应该不存在了。”
“没错。”岚确认道,调出了气候控制系统模拟图。
“由于全球性的人造建筑覆盖和大气成分调控,行星表面温度梯度极小。”
“扫描显示,赤道区域平均地表温度维持在25摄氏度,两极地区因能量接收差异,略低,约为18摄氏度。”
“全球温差被严格控制在10摄氏度以内,实现了近乎完美的气候恒温,但这样的操作,能耗应该非常大。”
随后,岚飞快地切换了显示图层,展现出大气流动的矢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