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则背着手站在一旁,脸上虽依旧挂着淡然的笑意,内心却早已心潮澎湃,难以按捺。
造纸工艺的革新历程,贯穿华夏数千年岁月。自古以来,造纸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人类智慧与工艺的精妙融合。
从商周时期刻录在龟甲、青铜上的甲骨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笨重又易腐烂的竹简木牍,再到秦汉时期轻便却昂贵的缣帛丝绸,直至西汉年间,粗糙的麻纸雏形问世。
后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树皮、麻头、破布等为原料,通过沤制、舂捣、抄造等工序,造出质地均匀、便于书写的纸张,为后世造纸术奠定了坚实根基。
到了唐代,造纸工艺已臻于精妙,可工序繁杂,耗时又耗力。匠人们需先精挑嫩竹、楮皮等原料,经砍伐、蒸煮、浸泡、剥皮、晾晒等步骤制成皮坯;再反复蒸煮、漂洗、捶捣,剔除杂质,让纤维得以软化;随后配胶、抄纸、压榨、焙干,最终才得到光洁平滑的纸张。整个过程需经数十道工序,稍有差池,整批纸张便可能沦为废品。
在这漫长过程中,华夏先民仰观宇宙、俯察万物,从记录第一个字开始,记录的载体便成了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如今,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王平凭借着前世的记忆,让造纸术迎来了质的跨越。他特意引入发酵法,将原料预先发酵处理,使纤维更易分解,极大缩短了蒸煮时长;同时采用漂白工艺,以石灰水或草木灰浸泡纸浆,让纸张更加洁白细腻。这些改进看似简单,却让造纸效率成倍提升——原本需数月才能完成的工序,如今只需数周;原本依赖熟练工匠的精细操作,如今寻常工匠也能胜任。
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工艺让纸张成本大幅降低,产量激增。在前世,唐代的纸张曾是文人墨客的奢侈品,而经此改良,在这里,纸张将渐渐走入市井,成为寻常百姓也能用得起的书写材料。
这一变化,必将让知识传播更为便捷,让学子求学更为轻松,让知识得以更广泛地流传,让思想得以更自由地驰骋……
作坊里的窑炉早已燃起火焰。
熟料被直接倒进炉中沸腾的水里,随即,劳力们便握着长棍开始搅拌,持续加热沸水、不断搅动,让其渐渐化作纸浆……
这一切,竟如魔法一般。原本极难调制的纸浆,在这里竟能如此轻易地调匀,瞧那乳胶般的纸浆,显得格外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