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合纵之策!

每一次中环地皮的公开拍卖,都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拍卖槌的起落之间,牵动着亿万资本的神经。

然而,对于众多觊觎中环地段的华资地产商而言,这更像是一场注定艰难的挑战。

即便有两三家颇具实力的公司联手出击,倾尽全力筹集资金,也往往难以撼动娄氏集团与其另一重量级盟友——怡和置地公司组成的坚固防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怡和置地,作为历史悠久的英资洋行,同样坐拥中环核心区域的庞大物业群。

娄氏与怡置,这两家巨头的联盟,几乎瓜分了中环最精华、最具升值潜力的地块,形成了一种近乎垄断的态势。

在它们巨大的资本实力和战略协同面前,其他竞争者所能分得的,往往只是些边角料,或是需要付出远超理性代价才能获得的“残羹冷炙”。

一杯羹?对于绝大多数参与者而言,能闻到些许香气已是难得。

这种格局,在港岛地产圈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也是众多华资地产商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他们看着娄氏集团凭借无可匹敌的资金实力,在拍卖场上所向披靡。

只要娄氏看中的地皮,几乎没有失手的记录。

久而久之,娄氏集团在行业内赢得了一个既敬畏又无奈的称号——“标王”。

这个称号,是实力的象征,也是压迫感的来源。

1987年深秋,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刚刚席卷而过,余波仍在震荡。

空气中弥漫着劫后余生的不安与对未来的迷茫。

然而,在港岛半山区一栋低调却奢华的私人会所内,气氛却异常凝重而热烈。

这里汇聚了香港地产界举足轻重的六位华人领袖:以稳健务实着称的李超人、擅长开发新市镇的李照基、作风硬朗的郭德胜、精于财务运作的郑羽彤、以及后起之秀陈曾熙和陈启宗。

他们代表着香港华资地产的中坚力量,各自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但在娄氏集团这座大山面前,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促成这次秘密聚会的直接导火索,并非仅仅是长期的地皮竞争压力,而是一个更具威胁性的行动——娄氏集团年轻的少东家何晓,近期在二级市场上动作频频,利用股灾后市场低迷的时机,悄然吸纳了在座六家公司各自超过10%的流通股份!这一举动,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

它超越了以往在土地拍卖场上的正面竞争,直接触及了公司控制权的核心。

何晓的持股,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让这些久经沙场的商业巨子们感到了切肤之痛和深深的危机感。

他们意识到,娄氏集团已不满足于在业务层面保持优势,其触角正伸向更深层的股权控制。

会议室里,雪茄的烟雾缭绕,映衬着众人严肃的面容。

李超人作为公认的领袖,率先打破了沉默。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分量,目光缓缓扫过在座的每一位:“诸位,娄氏之势,已成尾大不掉之局。

单打独斗,我们任何一家,都难以望其项背。

长此以往,港岛地产,恐成娄氏一言堂。”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我提议,成立‘港城华人地产商协会’。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号,我们要的是实质性的联合!在资金上,我们要建立互助机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抵御资本市场的风浪;在房产定价上,我们要互通信息,避免恶性竞争,维护行业合理利润;在土地开发上,更要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中力量办大事。”

他的目光变得深远,“更重要的是,龙国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已起,鹏城、羊城,乃至更广阔的市场,潜力无穷。

我们团结一致,未来可以共同挥师北上,开拓这片蓝海市场!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此乃存亡之道!”

李超人的话,像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在座的几位大佬,不少人近期都已亲自北上考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