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最珍贵的家人

役使雷霆 不闻不见 2793 字 1个月前

---

梧桐叶第十次染上秋霜时,方七杀在蒸笼腾起的水雾里数了数竹匾里的铜钱。街角王记布庄的幌子换了三次颜色,对面李铁匠的脊背弯成生锈的铁犁,唯有他案板上的面团依旧莹白如新,在晨光里泛着珍珠般的光泽。

"方小哥,两碗甜浆。"陈阿婆的拐杖敲在青石板上,声音比去年又浑浊几分。方七杀望着老人颤巍巍掏钱的手,那上面的褐色斑点像极了落在宣纸上的陈年茶渍。十年前她总爱倚着门框说些市井传闻,如今却连吞咽米浆都要就着晨风慢慢润。

蒸笼揭开时,乳白蒸汽在朝阳里织成纱帐。方七杀看见小满蹦跳着穿过雾气,羊角辫上的红头绳像两簇跳动的火苗。当年裹在襁褓里的婴孩,此刻正踮脚去够挂在檐下的腊肉——那截房梁分明还留着被尿布打湿的痕迹。

"当心烫着。"方七杀将盛满豆花的粗瓷碗推过去,滚烫碗沿上凝着颗水珠。十年前他接过襁褓时,婴孩的眼泪也是这样圆润的一滴,落在他掌心化作转瞬即逝的温热。

暮春的雨总在卯时初刻造访。方七杀望着檐角新筑的燕子窝,去年那对老燕的羽毛已化作泥巢里的草茎。油锅里翻腾的面团膨胀成金黄月牙,他忽然想起某个雪夜,醉醺醺的李铁匠拍着胸脯说要把铁匠铺传给儿子时的模样。如今那少年在灶台前捶打铁器的背影,与当年他父亲抡锤的弧度分毫不差。

竹筛里的黄豆发了第十茬新芽。当十年前的小女孩小满却在眼前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来买糖糕时,方七杀正往面团里揉进第七把桂花。蒸笼缝隙溢出的甜香裹着婴儿的啼哭,让他想起某年清明落在坟茔上的山雀。那些深褐色的土堆在镇外缓坡上年复一年生长,像大地结出的苦涩果实。

霜降那日,陈阿婆的灵柩经过早食摊。方七杀往滚水里撒了把茴香,看着香料在漩涡中沉浮。送葬队伍里的白幡被风扯成碎片,恍若漫山纷飞的叶子。"光阴如河",此刻他忽然懂了——自己不过是块顽固的卵石,河水从身上淌过,只留下冰凉的触感。

方七杀清楚记得,自“祭国神畲”回来后,这是在小镇开早食店的第十个年头,他看了相熟的街坊乡邻一个个老去,看着一个个稚童长成了少年。

他感慨万千,岁月如刀,时间还真的是随时随地能让人产生身为人类是何其渺小的无力感…

“成长…老去…死亡…新生”,方七杀若有所思。

方七杀站在油条摊前,望着蒸笼里升腾的雾气,思绪却飘向了更深远的地方。他轻轻摩挲着手中的面团,感受着那熟悉的触感,仿佛触摸到了时间的纹理。

"时间之道..."他低声呢喃,目光落在街角蹒跚而过的刘阿婆身上。十年前,她还健步如飞,如今却连拐杖都撑不稳了。方七杀忽然意识到,时间就像他手中的面团,看似柔软可塑,实则蕴含着改变一切的力量。

他想起自己在“又一村”无数次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景象:无数光点在虚空中流转,编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每个光点都是一个生命,有的明亮如星,有的黯淡如尘。当时他不懂,现在却恍然——那便是时间的具象,是生命从诞生到消亡的轨迹。

方七杀的目光转向正在帮母亲收摊的小满。十年前那个喊他叔叔抱的小女孩,如今已为人母。他忽然明白,时间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永恒的圆环。就像面团发酵膨胀,最终又归于平静;就像梧桐叶落又生,燕子去而复返。

"死亡不是终点,"他轻声自语,"而是新生的开始。"蒸笼里的水汽凝结成珠,顺着竹篾滑落,像极了生命轮回的轨迹。方七杀感到体内有什么在苏醒,那是比灵力更玄妙的力量——对时间本质的领悟。

他望着街巷中来往的人群,仿佛看到了无数条交织的时间线。每个生命都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他,或许就是那个站在岸边,静静观察的旅人。

方七杀将指尖浸入滚烫的豆浆,水面倒映的容颜却比青瓷碗更经得起岁月磋磨。蒸汽在晨光里扭曲成细小的漩涡,他望着雾气中浮沉的豆渣,忽然想起《归藏经》里"朝菌晦朔"的批注——原来不是蜉蝣不懂春秋,而是光阴本就在不同生灵的血脉里流速各异。

檐角第十窝雏燕破壳时,他正用竹刀剖开发胀的面团。那些蜷缩在湿黏面絮里的气孔,像极了妇人腹中未成形的胎儿。修士们总说"千年一瞬",可当方七杀目睹李铁匠的儿子抡起铁锤的刹那,分明看见十多年前那个醉汉的影子从少年指缝间漏下来,叮叮当当砸在烧红的铁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