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师徒夜话辨浊清

大秦哀歌 癫叁捯肆 1171 字 5个月前

正当郑国沉浸在复杂的思绪中时,申徒寿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少年的身影在昏暗中影影绰绰,手里捧着一盏新点的烛台。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年轻而充满好奇的脸庞。

郑国抬起头,眼中没有迷茫,只有水工面对复杂水势时的专注与清明:“都烧了?”

“是,夫子。”

申徒寿走进屋内,将烛台轻轻放在桌上,说道:“在离开章台宫时,我看见那个左庶长送了相邦一卷帛书,正是他提及的‘屯田令’。”

申徒寿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郑国的反应,他知道,这“屯田令”或许会给当前的局势带来新的变数,而郑国的判断,将至关重要。

郑国抬头,暖黄的烛光照亮了弟子年轻的脸,那脸庞上带着求知的渴望与对未来未知的忐忑。

他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带申徒寿去汝水时,这孩子还不到自己腰间,个头小小的,跟在他身后,眼里满是新奇与懵懂。

可如今,申徒寿已能独自测算水势,在水利之道上崭露头角。

“去睡吧。”

郑国将算筹收起,然后继续道:“明日还要去记录泾水水位。”

然而,申徒寿却没有动,他向前凑近郑国,声音里带着夜色般的深沉,压低声音道:“夫子是不是早就知道,秦国的‘将计就计’,其实是要借修渠一事来整顿吏治?”

郑国沉默片刻,伸手拨弄烛芯,火苗猛地蹿高,将他脸上的皱纹照得一清二楚,那些皱纹里,藏着岁月的沧桑,更藏着对世事的洞察。

少顷,郑国平静地说道:“审徒啊,你要记住,这世上的渠有两种。一种是泥土砌的,它可以引水灌溉,滋养万物;

而另一种,则是用人心砌成的。

我们这些匠人,只需专心修好那泥土的渠,至于那人心的渠......”

他轻轻吹灭烛火,黑暗再次笼罩,寂静中传来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自有后人去评说。”

黑暗中,郑国摸索着拿起《考工记》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