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心中一动,快步上前拱手道:"这位先生,考场已经封闭,不知有何贵干?"
那人微微一笑,回礼道:"在下姓张,是个商人,听闻今日科举盛事,特来一观。没想到来得晚了,考试已经结束。"
刘伯温仔细打量对方,只见其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极为整齐,腰间玉佩看似朴素实则价值连城,心中已有几分猜测。他不动声色地说:"张先生对科举也有兴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张姓男子意味深长地说,"更何况为国家选拔人才这等大事。今日见主考官为一名晕倒的考生破例,实在令人敬佩。"
刘伯温淡然一笑:"不过是尽本分罢了。若张先生不嫌弃,可随老夫一同用些茶点,聊聊今日见闻。"
两人来到贡院后堂,侍从奉上清茶。刘伯温注意到,这位"张先生"接过茶盏的姿势极为优雅,显然是长期养成的习惯。
"刘大人,"张先生轻啜一口茶,"今日那位晕倒的考生,您为何要为他破例?科举规矩森严,历来如此。"
刘伯温放下茶盏,正色道:"规矩为人而设,非人为规矩而生。
考生面色苍白,双手颤抖,显然是紧张过度。
若因一时不适而埋没人才,岂不可惜?"
张先生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刘大人果然慧眼如炬。不知今日可有令您印象深刻的答卷?"
"倒是有几分。"刘伯温点头,"一位名叫周文渊的考生,以'治国如烹小鲜'开篇,论述精辟;还有一位...嗯,叫赵清的考生,诗作颇有边塞之风,不似寻常书生手笔。"
张先生若有所思:"边塞诗?这倒少见。"
正当此时,一名侍卫匆匆进来,在刘伯温耳边低语几句。
刘伯温神色微变,起身拱手:"张先生,老夫有些公务要处理,失陪了。"
张先生从容起身:"刘大人请便。今日叨扰了。"
刘伯温离开,张先生——实为微服私访的大明皇帝张无忌——对身旁侍卫低声道:"去查查那个叫赵清的考生。"
张无忌乔装改扮成一个商人,刘伯温都认不出来,伪装技术可谓出神入化。
夜幕降临,贡院内灯火通明。
刘伯温在烛光下仔细阅读着试卷,时而点头,时而皱眉。
当他展开一份署名"赵清"的试卷时,不由得眼前一亮。
"好诗!"他轻声赞叹,"'铁马冰河入梦来,将军夜引弓如月',这等气魄,这等笔力..."
他继续往下看策论部分,越看越是惊讶。
这篇论述边防军事的文章见解独到,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术分析入木三分,甚至提出了几项切实可行的防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