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祁连

且隋 玄武季 2488 字 11天前

坎用牲!

参盟者全部歃血完毕,恭恭敬敬地把干掉的牲,放在坑内。

加书!

将盟书的一本,放在牲上。

置珠玉、布帛、器皿,碎之。

填土,埋好,植草。

如此,结盟仪式,可成。

之后,盟书正本,由参加盟誓者各持回国。

此书,交主君阅过后即交由守藏人或盟府保管收藏,以务查看。

李氏家族与东突厥人的盟誓,显然会因为交通和距离的缘故,需要等上一段时间。

信使,仍然需要按照李二他们来的路来回奔波,至少得登上十天半月。

当然,这要比整个商队出行所需的时间,要短上不少。

只是这等待的时间,也有点难熬。

于是诸位特使们,在东突厥人的刻意安排下,开始了他们在大草原西部和南部的旅行……

张掖郡,秦汉时期为匈奴昆王之地。

汉武帝年间,分酒泉郡东部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西汉后期,属凉州刺史部,领十县有觻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居延、显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文帝时,罢张掖郡入甘州郡。

隋代前期,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并县撤郡,由州辖县。甘州撤销金山、兰池、万岁、仙堤,并入山丹县;撤销安弥、表氏,并入福禄县;改永平县为酒泉县,甘州直辖酒泉、山丹、福禄县。隋代后期,大业初,改州为郡,改甘州为张掖郡,

大业三年,罢甘州,复置张掖郡。

改酒泉县为张掖县,改山丹县为删丹县。

郡置张掖县,辖张掖、删丹、福禄三县。

说到张掖,就不能不提一座山。

什么山?

祁连山。

祁连山,其实就是匈奴语中的“天山”。

秦汉时期,匈奴人称天为“祁连”,由因此山高耸入云、连接天际,故而得名祁连山。

这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雄伟山脉,绵延两千多里。

它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线。

无数代骑着骆驼的商旅,迤逦行走在山下平原时向南望去,便见祁连山巍峨绵延,犹如神袛。

时而直插云霄,时而隐入尘烟。

在久远的历史上,祁连山南北两麓,繁衍和生息了许许多多的华夏少数先民。

月氏、匈奴、柔然等,生活在北麓的河西走廊。

羌、吐谷浑和吐蕃等民族,生活在南麓的青海湖畔。

祁连山高大的山体,拦住了东南季风带来的气流和雨水,给南北两侧带来了无数肥美的草场和河流湖泊。

一个个绿洲,如天上的星宿一般串联成线,成为东西大路相连的重要文明通道。

因此地处于黄河之西,故史称“河西走廊”!

到大隋初期,吐谷浑的游牧范围有点大。

它的地盘,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今昆仑山和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以北,东西四千里, 南北二千里。

地盘大就罢了,可它有点飘了。

时不时的,吐谷浑的骑兵、马匪,会故意到大隋的西北州郡来抢掠袭扰一番。

特别是大隋刚刚建立的陇右牧马政,被其骚扰得不胜其烦,终于成为大隋心头的一个病。

谁的病?

皇帝的呗!

文帝这老头,喜欢忍,派使臣好宴相劝,安抚交好。

可是吐谷浑的王族首领们,不太上道,也不太给文帝给面子,依然如故。

这事儿到了广皇帝上台,可就麻烦了!

他决定亲自出手,把这个心头病给治了。

大业四年,他先是派出重臣宇文述,出兵青海。

结果大破吐谷浑,斩杀3000余人,俘虏吐谷浑王公贵族200余人,胜利而归。

可这怎么能满足广皇帝的心意呢?

他,要的是臣服,或者是先礼后兵的彻底铲除病根。

大业四年三月,广皇帝御驾带兵西巡。

这一次,他领十几万军,邀皇亲国戚、后宫嫔妃、文武百官、外国使节等通行。

一路歌乐,且行切舞,大张旗鼓。

过临津关,渡浊水,后达西平。

吐谷浑步萨钵可汗慕容伏允,带兵固守覆袁川。

广皇帝在祁连山腹地的峨堡驻军,开始调兵遣将,行“四路合围”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