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充华产子嗣承基,母后临朝穷极欲

济公传奇 王钟亭 4231 字 5天前

任昉的作品中有大量的骈文,且他的骈文大多是一些骈体公牍文章。骈体公牍文章一直应用于政治生活中,骈偶句型使庙堂公文整饬典雅,但同时亦限制了文意的自由表达。然高明的写手力图在偶句中融入文意浓密的故典旧实进行补偿,表意伦理,畅行不悖,达到了骈体公文形式与内容相对和谐的结合。任昉阅读了大量的典籍,人称“五经笥”,最擅长用典。任昉虽然不是六朝最擅长骈文的人,但也为骈文的发展完善献力颇多。用典为骈文的文体要求之一,任昉的功劳在于,他力图将这一问题特征推向繁密、工整、妥帖的极致。任昉的骈文,虽不比庾信的优美浑融,但就其身处年代的文学发展而言,至少在萧统等眼里,他已经于继承拓新中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任昉对书籍典章无所不读,家虽贫穷,藏书却有上万卷,是梁代三大藏书家之一。据《梁书》记载,任昉藏书有书目,这是史有明文的私人藏书编目的最早记载。

任昉的藏书中善本异本书很多,能补充国家藏书之缺漏。在任昉去世后,梁高祖(梁武帝萧衍)曾经派学士贺纵同沈约一起校勘他的书目,官家没有的书,就拿任昉家的书补充。这种私家藏书补国家藏书之缺,起到了保存典籍、传承文化的功用。

留有杂传二百四十七卷,地记二百五十二卷,文章三十三卷,亦传诵士林,历久不磨。

此外尚有前侍中谢朏,亦素有文名,齐季归隐田里,屡征不起。梁朝初期又征谢朏为侍中,谢朏仍然不至。嗣忽自乘轻舟,诣阙陈词,有诏命为侍中司徒尚书令,谢朏上表称有足疾,不堪拜谒,但戴角巾,坐肩舆,诣云龙门谢诏。梁武帝召见华林园,又乘小车就席,翌日梁武帝又亲自来至谢朏家宅,宴语尽欢,谢朏固陈本志,未邀俞允,因请还里迎母,为梁主所允准,赋诗送别。寻奉母至京师,虽然奉诏受职,不治官事,未几即丁母忧,仍令摄职。服阕后改授中书监司徒,旋即病死。追赠侍中司徒,谥曰靖孝。着有文章书籍,亦广流传,不过晚节不终,迹近矫诈,免不得贻讥公论呢。类举文士,亦寓重才之意。这且不必细表。

且说北魏宣武帝恪元恪宠信高贵嫔,立为继后。高后貌美性妒,所有后宫嫔御,不令当夕。生下一子一女,子偏早殇。

魏主元恪年已将壮,尚未有嗣,不免心焦。可巧宫中有一妃子叫胡充华,为司徒胡国珍的女儿,长得容色殊丽,秀外慧中。

相传胡氏降生的时候,房内红光照射。京兆山北县有个叫赵胡的人,善于卜卦相面,胡国珍就拿此事询问赵胡。赵胡说:“这是个吉兆,令爱有大贵的相貌,将要成为天地之母,生下天地的主宰。但此事不要让超过三个人知道。

胡氏的姑姑僧芝担任“比丘尼统”,是当时北魏僧官系统中比丘尼的最高统领,擅长讲解佛理。

景明元年(500年)的时候,尼姑僧芝被朝廷召入王宫讲授佛理,过了几年,她对北魏宣武帝元恪左右的随从夸赞胡氏的姿色与德行。

北魏宣武帝元恪略有所闻,于是特召胡氏入掖庭,册封为充华。高后见她纤丽动人,当然非常忌妒,偏偏胡充华巧言令色,颦笑皆妍,能使这位貌美性妒的高皇后,也觉得她楚楚可怜,另眼相待。魏主元恪乘间召入,与胡充华演了一出鸾凤缘,天子多情,美人有幸,竟而暗结珠胎,怀成六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由于当时北魏实行子贵母死的制度,当时宫廷之中,妃嫔们祝祷希望生诸王公主,不要生太子(儿子)。只有胡氏经常对这些妃子说:“天子怎可没有儿子,为什么畏惧自己的死而使皇家没有嫡长子呢?”

王宫之中,人员甚多,胡充华之如此慨然之言,也为魏主元恪所闻。

等到胡氏怀上身孕的时候,同列或劝她服药堕胎,胡充华不从,半夜的时候焚香祷告,发誓说:“但愿我生的是男孩,让他成为皇长子,即使身死,我也在所不辞。”

已而分娩,竟生一男,魏主元恪取名为诩,并且恐怕高皇后因为妒忌,致生不测,特意另外找了乳母,把儿子养育在别的宫中,不但皇后不得过问,就是胡充华也不使抚视。

等过了三年,元诩已经三龄,魏主元恪欲立元诩为太子,下诏改元,号永平五年改为延昌元年,加尚书令高肇为司徒,清河王元怿为司空,广平王元怀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到了孟冬,便立皇子元诩为太子,此次册立皇储,竟而变易旧制,不令胡充华自尽。

高后与高肇,很是感到不服,劝魏主元恪仍遵旧制度故事,魏主元恪始终不从,反进胡充华为贵嫔,高皇后越加感到愤恚,欲暗下毒手,置胡氏死地。胡氏向中给事刘腾求救,刘腾转告左庶子侯刚,侯刚又转告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于忠系领军于烈之子,嗣父袭爵,因于后暴亡事,憾及高后,当下借公报私,即向太子少傅崔光处问计。

崔光与于忠附耳数语,于忠大喜照行,仅阅两日,即由魏主元恪下一内敕,命将胡贵嫔迁居别宫,饬令亲军严加守卫,不得妄通一人。为这一策,竟而使高氏无从施毒手,胡贵嫔得安居无恐,保养天年。死期未至,故得救星。

清河王元怿惩彭城覆辙,常有戒心。一夕与高肇等侍宴禁中,酒酣语高肇道:“天子兄弟,尚有几人,公何故翦灭殆尽?从前王莽头秃,借渭阳势力,遂篡汉室,今君身曲,恐终成乱阶,不可不慎!”

此言暗讽其可能步王莽后尘。高肇因此心生忌惮,扫兴趋出。会天遇大旱,

高肇借天旱之机,擅自重审囚徒,宽赦死刑犯以收买人心。

元怿复入白魏主元恪道:“臣闻名器不可以假人,昔李氏旅泰山,孔子引为深戒,这无非为天尊地卑,君臣有别,事贵防微,不应加渎呢!今欲减膳录囚,应归陛下所为,司徒究是人臣,奈何擅敢僭越,下陵上替,祸且不远了!”魏主元恪向他微笑,不发一言。其实已经明白元怿指出此举违背君臣本分,但是北魏主元恪未予制止。

越年,魏恒、肆二州,地震山鸣,人民压死甚众。魏主元恪忧心天变,益加防备高氏。又越年冬季,梁涪人李苗,及校尉淳于诞奔魏,上书魏阙,请即取蜀。魏主元恪乃即命高肇为大将军,率步骑十万,攻益州。侍中游肇进谏道:“今国家连年水旱,不宜劳役。蜀地险隘,镇戍无隙,怎可轻信浮言,遽动大众!

事不慎始,恐后悔转无及了。”魏主元恪又默然不应。

倏忽间已是岁阑,度过残冬,便是魏延昌四年(515年)正月。高肇西去,尚无捷音,那魏主元恪却生成重疾,医药无灵,才经三日,便已归天。共计十五年零七个月。

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侍中中书监崔光,詹事王显,庶子侯刚,即而来到东宫迎接太子元诩,趋入内殿,夤夜嗣位。

王显乃是高氏心腹,谓翌日登基,也不为迟。崔光说道:“天位不可暂旷,何可待至明日?”

王显又道:“太子即位,亦须奏达中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