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第 24 章

胤禟的解释有点凌乱,前后有点矛盾。不过他是个才六岁孩子,想法不同于常人实属正常。

“你到底得了什么大病?”康熙冷冷问。

瞧他现在情况很好,康熙已经料到了肯定不是什么大病。

“儿臣在吃樱桃酱的时候,把樱桃核吞肚里了。”胤禟一脸哀伤地跟康熙道,“儿臣担心过不了多久,儿臣的脑袋上就会长出一颗樱桃树。”

康熙:“……”

“你就没问身边的太监,他们没给你解释?”康熙有点恼火地质问,感觉小九在把自己当猴子耍。

“儿臣不信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没吃过樱桃,更没吞过樱桃核,他们不懂儿臣的感受,完全不理解儿臣身处在多大的危险中。他们也不能保证儿臣的脑袋上一定不会长出樱桃树。”

胤禟身边的几名小太监连忙磕头赔罪。

他们是确实因为身份卑贱,不得机会吃过樱桃,以及樱桃核。虽然道理他们懂,但他们因为不是大夫,他们也不敢完全保证樱桃在九阿哥的肚子里一定不会发芽长成树。如果真长出树了,因为他们的错判耽搁出了的意外,谁敢担这个责任啊?没人敢!

康熙:“……”

短短时间内,他已经三度无语了。

胤褆接着解释:“早上儿臣与二弟、三弟等一起叫九弟去诵经,发现九弟不在,再三问责九弟房中人,方知九弟居然病了,怕大家担心,自己偷偷去看病了。九弟才堪堪六岁啊,做兄弟的哪能眼睁睁看九一人看病?于是儿臣等就决定去追九弟。因怕叨扰到乌库玛姆礼佛,故没告知,想着寻到人就立刻赶回来,应该不会耽搁什么。”

康熙缓缓吸一口气,继续问:“然后呢?”

“然后儿臣等追到了九弟,陪九弟去了黄院判家中看病。黄院判说没事,多吃点饭,樱桃核会自然排出去。儿臣等就打算折返了,不想在街上二弟凑巧听人说了反清谋逆之言。

儿臣和八弟主张把人抓了,交给衙门,大家立刻赶回去,省得耽搁诵经祈福的时间。二弟和三弟、四弟等都觉得该跟踪反贼,顺藤摸瓜,最好把他们都一窝端了。

兄弟们讨论了一番,最终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先派随行侍卫去跟踪那反贼,我们就在酒楼等消息。晚些时候,追踪到反贼去了永和堂,那永和堂正好是反贼的贼窝,于是儿臣等就命人去通知了步军统领鄂伦岱。确认了禁军包围了永和堂后,儿臣等就赶紧赶回寺里了,当时并未跟鄂伦岱打照面,就怕寒暄耽搁时候。”

胤礽这时候再度跟康熙赔罪,“是儿臣主张有误,此事只管交予侍卫处置就是,有什么不放心?因此竟致皇父在寺中等候儿臣等人半天之久,实在不该。儿臣有罪,请皇父责罚。”

胤褆也进行了检讨,说自己身为大哥在处理问题上不够得当,有诸多需要待改进之处。

胤祉、胤禛等也赔罪,说他们思虑不够周全,没有从全局出发,只兴奋想着跟二哥抓贼立功,也实在不该。

康熙:“……”

方方面面,都被他从各角度反思到位了,他倒是没什么话可训他们了。

关键是这帮孩子如果所言属实的话,他们可是立下大功了,哪还有必要训他们?

胤禟年幼,因出于孝心,担心自己病了惹人担心,才善作主张去看大夫,可以理解。

胤礽、胤褆等孩子也是出于孝心,友爱兄弟,才去追胤禟,也可以理解。

之后因为要剿灭反贼,才有所耽搁,更在情理之中。

这其中确实有莽撞、疏忽,不够完美之处,但瑕不掩瑜,足可见他们兄弟连枝带叶,互相友爱,同时又能齐心协力对抗反贼。

看到儿子们有如此,身为父亲的他怎能不感到欣慰?

但前提是这件事确实属实,而不是这帮孩子胡编乱造。康熙随即打发人去核实,黄院判和鄂伦岱那边都有了反馈,情况基本符合阿哥们的叙述。永和堂的事一点不造假,真真正正就是反贼窝。

康熙很开心,把每个孩子都恩赏了一番。晚间还有政务要处理,康熙不得空留下了,去太皇太后那里请安之后,就饿着肚子却满脸知足面带笑容地走了。

走之前,康熙拍了拍胤礽的肩膀,对他格外夸奖了一番。

众阿哥们也服气,一点都不嫉妒胤礽,甚至纷纷在心里感激胤礽。毕竟没有二哥的出谋划策,不惜把永和堂的立功机会在这一次使用了,他们兄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安全无虞,并得了赏赐。

胤礽对于康熙的赞美并无感受,只是淡淡笑着目送康熙。

在外人看来,太子爷是受了皇帝的夸奖后,依旧宠辱不惊。

实际上,他何止是宠辱不惊,他还要杀人诛心。

他初穿回来所做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拉低康熙的底线。数次气康熙,惹康熙恼怒生疑之后,又力挽狂澜平复事件的目的,就是为了磨康熙多疑的性子。让康熙知道自己的多疑会导致武断,会让自己白白生气。这样的事情多了,他自然就会渐渐意识到自己性格的弊端,而不是终其一生都在责怪别人有问题,他自己这位帝王永远都没错。

为了节省时间,康熙是骑马来的,回京时自然也要骑马。

在往回走的路上,康熙听到了自己肚子咕咕的叫声,甚至连马蹄声都盖不住他了,他不禁自嘲地笑了笑,感慨自己这又是何苦呢。明明知道每一个孩子的品性,不该是那中私逃贪玩之徒,却偏偏还是那么想他们,导致自己气得一下午没吃饭,白白生了一肚子火,白白饿了肚子。

回到乾清宫,康熙喝了一碗燕窝粥后,乍然想起刚才太子送别自己时的样子,眼神里藏不住对他的仰慕,却在他拍他肩膀的时候,身子颤抖了一下,似乎有几分恐惧他。是不是自己几番对他发火,误会他,让他害怕了?伤了他的心了?

康熙突然想到万寿节时,太子赠的生辰礼自己还没看过,当即命人拿来瞧瞧。

八十一副佛画,每一幅画的佛祖都身披红色袈裟。处处工笔细腻,充满佛气,让人观之不禁心有安处,如被佛光沐浴。每一幅佛画旁边所配的诗词,俱是太子在表达对父亲的孺慕之情。

真好啊,这孩子真懂事,够孝顺。

康熙在观赏第三幅画的时候,猛然发现这画轴不干净,带着一点红色的印迹,似乎像是血迹。

康熙立刻不悦了,这是他的生辰礼,生辰之日最忌什么?血光,杀生。胤礽不会不懂这个道理,怎的会将给他的生辰礼上染了血迹?就算不是血迹,是别的污渍也极其不吉利,这可是佛画!

康熙一碗粥没喝完,又来气了。

他刚张口想叫人召回胤礽,又把嘴闭上了。思及之前闹得的几次误会,康熙决定还是派梁九功先查问一番之后,再问责比较好。

梁九功先排除了经手佛画之人不可能会玷污血渍之后,就召来了毓庆宫留守的宫女太监质询。

有一位叫碧荷的大宫女负责在毓庆宫的书房伺候,她立刻出列,表示知情:“太子爷去年在看过二十四孝的故事之后,才起了为皇上准备八十一副佛画为寿礼的心思。那佛画里所用红色的画料理掺了太子爷的血,每次作画时,太子爷会割破自己的上臂放血,目的就是为了着衣之后,外人看不出异常来。这卷轴上的血渍想来是太子爷将血混入红丹中时,不小心弄到了。”

梁九功一听这话了不得了,赶紧带着碧荷去回禀康熙。

康熙正在批阅奏折,闻言后惊得手里的朱砂笔都掉了。

“太子爷诚孝之至啊!”梁九功赞叹不已。

康熙满心感动之情难以言表,以至于最后驱散了屋里所有人,自己一个人偷偷眼红落了泪。

此后,康熙满心感动了数日。

而这几日,胤礽忙着安排各中各样的八卦,讲给佟贵妃听,努力让佟贵妃淡了对康熙的感情。

故事主要内容有:某家青梅竹马的一对夫妻最终劳燕分飞了;某位正室夫人因为丈夫偏爱小妾想不开抑郁而终了;某一位原配不理养了外室的丈夫,带着儿女自力更生,终于扬眉吐气了……

这些事,是每天有不同的阿哥在不同的时间来请安时讲的。

到胤礽这里,佟贵妃用看透的眼神儿笑对胤礽道:“你们的用意我懂了,细究起来,这有点大逆不道呢。”

这群孩子的目的不就是叫她别在乎皇上,只管潇洒过自己的日子么?这意图要是被皇上知道,肯定会生气。

“贵妃额捏的话,儿臣不懂,儿臣真的是从那些香客口中听到的故事。不会是刚巧,兄弟们也听到一些吧?”

太皇太后三日前下令,让百姓们仍然可以如往常那样来法华寺上香,不能因为他们搞特例而令寺庙失了百姓的香火。所以胤礽此刻拿香客做借口,一点毛病没有。

当然,胤礽也知道他们做得很明显,佟贵妃肯定能识破。其实就是为了让她识破,让她明白这些阿哥们是真心关心在乎她,才会容易感动她。

佟贵妃秉性贤良,端方聪慧,绝不可能干出背地里挑唆阿哥们和皇帝父子关系的事情,这也是胤礽敢这么做的原因。

“知道你们的心意了。”佟贵妃确实很感动,类似的话她身边人不是没劝过她,但她难改自己一贯在乎皇帝的习惯。大抵是因为她无儿无女,在宫中除了皇帝表哥没什么人可以记挂了。

如今看阿哥们对她都挺有孝心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她讲这中故事,甚至连太子都出马了,她若再学不会放下,那就真真是太辜负了这些孩子的好意了。

“老四和老八一直都很担心贵妃额捏的身子,和我们提过好多次。每次我们提要去哪儿玩儿,老四一定会第一个板着脸扫兴说,他不去,他要陪贵妃额捏。”

佟贵妃听这话红了眼眶,她确实没想到胤禛这孩子在背地里这样真心惦记她。当初她受命抚养胤禛、胤禩这两位阿哥,只是尽贵妃该尽之责罢了,说没有感情不可能,但说感情深到如亲母子却也是夸张了。

佟贵妃一直觉得,俩孩子在宫里都有自己的亲生母亲在,人家亲母子血脉相连,天然亲近,她夹在中间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尤其是胤禛的母亲,已然至妃位,早就有资格抚养胤禛了。佟贵妃甚至在私底下曾偷偷想过,胤禛会不会在背地里怪自己,因她的存在而阻碍了他和亲生母亲相聚。

“那您可是多虑了,四弟在私底下其实跟德妃额捏关系并不好。”胤礽非常坦率地告知佟贵妃,她看到的场面很有可能只是表面和谐罢了,就像皇帝并不知道后妃们之间真实关系一样。

佟贵妃被胤礽这句比喻点悟了,“竟是这样?”

“别人不知,在四弟这里我敢保证,养恩大于生恩。”胤礽语气肯定。

佟贵妃不禁捂住了嘴,落泪了。

与此同时,站在屋外面偷偷听二人谈话的胤禛也红了眼眶,浓密纤长的睫毛挂上了泪珠儿。

“哎呦,四阿哥怎么在这呢!”端点心的大宫女一进院就瞧见胤禛,立刻喊了一声。

屋内的谈话声止住了。

胤禛只好进屋,尴尬地跟佟贵妃赔罪,解释他并非故意打扰。

“好孩子,额捏自然信你,快过来。”佟贵妃看到胤禛泪水更止不住了,抱着胤禛好一顿哭。

一旁的胤礽当然也非常确信胤禛并非故意打扰,他就是特意挑了胤禛平常请安的时间,再早一点点来找佟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