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一群井底之蛙

手机里的大明朝 叫天 2806 字 1个月前

还真有!

就见景清站了出来,开口说道:“也可轮种,土地肥力不减,粮食产量便有保证。”

朱海军又等了一会儿,没见还有人补充,便问他们道:“好,那我的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能不能还有其他手段来提高亩产?”

方孝儒一听,真是有点傻眼,没想到这个才是朱海军的第一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这个问题是问题吗?不是就这么做的吗?

他自己想了一下,回答不出来,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他的那些同僚了。

大殿内的这些文官,本来的话都是一脸轻松,觉得朱海军所问的这些问题,虽然关系民生,确实重要,但是根本难不住他们。

结果没想到,这些只是开场白,后面的问题才是他明确的第一个问题。

于是,他们互相看看,也有点傻眼。

为什么这么做?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啊!

朱海军看到他们一时半会没人回答,就再开口说道:“你们应该知道一句话,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对不对?那你们知道怎么样提高粮食产量,为什么就不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方孝儒无言以对,其他文官也是无言以对。但是,还是有人不甘心,反问道:“知道了又能如何,还不是要这样做?”

朱棣听到这话,也是不自觉的点头,赞同这个官员的观点:知道这么做就行了,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处?

朱海军看到他们没人再说话了,便开口说道:“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当然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去改进这些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比如说除草,我是不是喷洒一些药,就能毒死那些杂草,但是粮食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提高粮食产量了?”

“还有,我要是知道了,种植粮食缺的是哪些东西?然后我针对这些东西去制造出对应的肥料,是不是以后施肥就不会再局限于农家肥的限制,而让更多的农田得到施肥的机会,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还有一点,你们都没有考虑到,粮食品种的不同,就比如说水稻品种的不同,产量就可能不一样。为什么品种不同,它们的产量会不一样?这取决于哪些因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因素搞清楚,从而得到一种更好的水稻品种?”

说到这里,朱海军便总结说道:“这种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再加以利用的学问就叫做科学,伱们说科学重要吗?”

方孝儒听得非常震惊,当他把话都转述出来之后,大殿内的其他官员,甚至包括朱棣也都非常震惊。

他们从来没想过,竟然还能这么做!

至少从道理上来说,似乎是可以这么做的。

大殿内,不由的安静了下来。这些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谁也没有说话。

倒是朱棣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的问道:“请问国师,真有这样的学问吗?”

一听到这话,有文官马上回过神来了,便马上说道:“说的倒是轻巧,我不信真有这样的学问。”

农家肥里面就是坨大便,谁会去研究这大便里面还有什么,然后再去制造类似大便的肥料?想想都不可能!

朱海军听到这话,有点鄙视的说道:“井底之蛙,自然不知道科学的厉害!”

方孝儒一听他骂人了,便有点踌躇,不知道要不要把这话转述出来。

朱棣却是很有兴趣,一看他在犹豫,便连忙问道:“国师怎么说?”

方孝儒听了,便只能如实回答道:“恩师说,井底之蛙,自然不知道科学的厉害!”

这话一出口,其他文官也炸了,竟然说他们是井底之蛙!这辈子都没人说过他们是井底之蛙的!

朱海军看他们这个样子,觉得好玩,便再说道:“你们要不服气的,那我就再问个问题,如何?”

当方孝儒转述这个话之后,练子宁却马上说道:“就刚才提高亩产这事,你说的科学,就提高了亩产了?”

很显然,他们都不服气。

朱海军听到这话,便对方孝儒说道:“那是当然,要不然我怎么可能会说这些话呢!你等一下,我查一下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亩产!”

很快他就查出了想要的答案,然后便对方孝儒再说道:“就拿水稻举例,通常情况下,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在400至800公斤之间。这个范围是基于一般种植条件和正常管理实践下的平均值,最高亩产1444.3公斤。”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又补充说道:“对了,一公斤是等于两斤。算了,我给你换算一下你们熟悉的单位吧!”

说完之后,朱海军又在电脑里操作了一下,然后才对方孝儒说道:“我们的水稻亩产大概是四石到八石之间,最高记录是十四石左右。”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换算,明朝的粮食计量单位是石,这是容积,换算的话,大概是后世的92到94公斤左右。因此,朱海军就毛咕咕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