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外汇储备的问题?(第二更)

因为社会上升的渠道变得多样化了。

以前普通人想要平步青云,只能通过科举考试一条路。

现在?

进大学!

进大学不行?

那就自己去做生意吧,毕竟沿海开放了,长城也开放了。

无论是海洋,还是草原,现在都有大量的做生意的机会。

朝廷负责搭好台子了,你能不能发财,就得靠自己了。

到崇祯九年年底,大明朝的社会风气,基本上在往这方面转变。

这又造成了一个什么局面?

蛋糕越做越大,多方群体都收益,导致皇帝的威信越来越大。

从读书人、农民、手工者到军队,全部是受益者。

至少中国古代的内卷社会形态,在这一年,已经明显发生了改变。

版图在扩大,贸易在扩散,粮食在增多,就业机会在增多。

村头的老头也会问路过的年轻人:你去南京城运货了吗?

或者会问在地上打滚的小屁孩:快去学校读书,将来可以进国营商社!

哪怕是十一月的雪天,华北平原的水泥道上,那些铺路的工人,也满怀激情。

因为到年底了,又可以结算工钱,可以买一些肉回去给家里的娃吃了。

娃长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比什么都重要。

周延儒回来可不仅仅只是汇报这么简单,汇报奏疏就可以实现。

他回来,开始要结合沿海现在的实际情况,与内阁商议出一套完整的政策,再下发到各地去执行。

没错,海关确实打开了。

但不是海关打开了,就没事了的。

商人呢?

配套的产业呢?

制造原材料呢?

人工呢?

海关打开,贸易线是打开了,但生产线还得快速扶持。

所以,这一次回来的还有李岩。

为什么有李岩?

因为上海现在是他在管。

上海接下来要作为对外贸易的标杆。

理由就是江南的产能是整个大明派第一的,一旦开启对外倾销,江南的丝绸、茶叶、香料、陶瓷、香皂等等,全部是海量的。

是其他那些港口根本不能比的。

接下来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可能有一小半,是需要江南出口贸易赚取的。

未来几年,上海港的吞吐量有多大,没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