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一怒而天下惊

弑君事件在古代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即使曹髦被视为傀儡皇帝,杀害皇帝仍然是一个罕见且恶劣的行为。仅仅时隔20日,司马昭为了平息舆论,诛灭成济三族。

成济虽然是行刺的执行者,但贾充作为直接负责人,却未受牵连。归根结底,这是司马昭的阴谋。

然而,贾充作为司马昭的心腹,是司马氏集团的高层干部,司马昭自然不会因他而受损。而成济作为“临时工”,终究充当了司马昭弑君的执行者和替罪羊。

成济的教训与职场启示

成济的教训确实值得我们借鉴。从他的行为来看,他或许有“富贵险中求”的念头,急于表现以获得晋升。

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或职场中,明智的决策往往需要冷静思考和充分的战略规划。曹髦最先遭遇的其实是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但司马伷选择不成为“出头鸟”,纷纷溃散,显示出他的政治头脑。

总的来说,成济之所以成为曹髦被刺杀的替罪羊,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愚蠢和急躁,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在紧急情况下没有充分思考后果。

往往背锅的总是“临时工”,因此成济的命运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和决策时,不仅要执行命令,还要考虑自身利益和后果,以免陷入危险境地。

【一口气看完魏晋先贤的躺平哲学,魏晋风骨历史小知识魏晋风流】

这是华夏历史上最放荡不羁的时代,充满个性解放与精神超脱。这也是1000多年前“躺平哲学”的先驱:饮酒吃药,纵情山水,好不快活。他就是被世人推崇的魏晋风度。

如今,“躺平”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的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躺平的生活态度。

然而,一些所谓的专家和成功人士,却常常把年轻人的压力和无奈视为消极、悲观、逃避责任的惰性,认为躺平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是对自身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当然,说起躺平的鼻祖,我们的“躺平”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

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崇尚隐居避世,钻研老庄玄学,轻叹吃药喝酒,一派放荡不羁的样子,把这种躺平的生活过成了一种流行风尚,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环境复杂,门阀阶层的存在导致世家大族垄断了上升通道。

这些混乱而痛苦的历史现实,让当时的名士们思之而不得,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对文化思想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那些循规蹈矩、道貌岸然的行为,似乎都成了一个个笑话。传统的力量在魏晋时期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名士在无望的现实中选择了叛逆:有些人狂放不羁,沉醉于悠游;有些人则在痛苦和癫狂中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魏晋风度”。

然而,魏晋风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躺平。它甚至不只是现代意义上的抽象的躺平,而是彻彻底底落实到现实意义的具体躺平。

从《世说新语》中感受到的,是与整个封建统治时期格格不入的豪迈与不羁。在魏晋时期,名士们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而最为出名的,就是“竹林七贤”。

他们是1000多年前颜值和才华的代名词。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甚至经常聚集于竹林中,袒胸露乳,喝酒、颂歌、辩论、轻弹,丝毫不在乎自己的形象。

然而,在这份放荡不羁的背后,其实是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