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夏姬的一生

纵观范雎的一生,才华横溢、爱憎分明的个人形象十分突出。他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对秦国一统天下至关重要,也使他堪称战国时代最后一位杰出的战略家。

【一口气看完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的史家风骨历史小知识春秋】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人可死,但史不可改。作为历史延续的史官,到底是帝王的喉舌还是独立的史家?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史家风骨。

有人说,史官是皇帝的喉舌,史官笔下的文字正是统治阶级希望后世之人看到的文字。这个说法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却也不是完全正确,因为不同时代史官的地位大不相同。

在古代,史官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对皇帝的饮食起居和宫廷生活进行记载的史官,称为“起居郎”。他们主要负责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私人生活,包括后宫事务,记载范围较小。

第二种是专门对前朝历史进行编纂的史官,称为“外史”。这种史官负责编纂每个朝代的史书,而记载每个朝代的史书通常由新朝代编修,因此有了“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说法。

在唐太宗之前,史官是一个独立的职位,皇帝不能干涉,甚至不能过问。史官的记载可以将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如实记录。

等到朝代更替后,新王朝的史官会将前王朝史官的记载编修成书,这就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史书。因此,中国历史上对史书的编纂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

这样不仅保证了史官的安全,也保证了史书记载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然而,唐太宗之后,原本自春秋时代以来的独立史官风气荡然无存,史学开始完全丧失独立性,沦为政治工具。

虽然唐太宗的丰功伟绩称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帝王,但他干涉史官记载的行为却是欲盖弥彰。

我们都知道,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和齐王,甚至自己的侄子,然后逼迫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才当上皇帝的。

唐太宗登基的方式从古至今都被认为是不足为训的。

因此,唐太宗怕史官将他的行为不加修饰地全部写进去,于是打破了皇帝不能干涉史书记载的传统,毫不顾忌地以武力胁迫史官对自己的记载加以修饰。这种行为从那时开始,逐渐成为常态。

文天祥的《正气歌》曾写到“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用来赞扬秉笔直书、不畏强权的史家风骨。人可死,但史不可改,这也是春秋史官坚守的底线,更是他们受人敬仰的缘由。

春秋之时,齐国第25任国君齐庄公为其专宠一位大臣崔杼的妻子东郭姜,东郭姜貌美,齐庄公经常去崔家与东郭姜私通,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

因此崔杼对齐庄公怀恨在心,一直想要报复他。最后,在齐庄公前往崔杼家中与东郭姜偷情时,崔杼杀了齐庄公。事后,崔杼又拥立其子为君,成为齐国的相国。

对于这件大事,齐国太史如实记载“崔杼弑君”。崔杼得知后大怒,不想背负弑君的千古骂名,于是杀了太史。不过,当时史官都是家族世袭。

太史死后,他的弟弟继续秉笔直书,崔杼又杀了太史的两个弟弟。崔杼告诉太史的四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难道你不怕死吗?

你还是按我的要求把‘崔杼弑君’写成‘暴病而死’吧。”太史四弟回答说:“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实事求是。不如去死。”太史四弟再次秉笔直书,崔杼无奈,只得任由他写下“崔杼弑君”。

齐国太史四弟进宫之时,由南史氏直接而来。南史氏是担心太史被杀,特地前来继续记述这个事实的。看到太史四弟平安无事,他方才放心离去。

这是何等的风骨!身为史官,失事求是,不如去死。这捍卫的不仅是史官的尊严,也是先秦时代的史家风骨。

公元前607年,晋国国君晋灵公想杀赵盾。赵盾知道后,于是逃离晋国。随后,赵盾的堂弟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