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帝国的皇宫中,李争召集了一众大臣,共同商议对宋国的进一步支持。李争坐在御座之上,神色凝重而坚定。“诸位爱卿,如今宋国在吾儿李恒的治理下初见成效,但仍需我们大明帝国的助力。朕思量着,可送予宋国一百艘司州战列舰,以增强其国防实力,促进其更好地发展。今日召集你们,便是要听听你们的意见。”
国防部长周同率先起身,拱手道:“陛下,此举甚为英明。宋国乃陛下之子的领地,给予其强大的战舰支持,既能彰显陛下的慈爱与关怀,又能提升宋国的军事力量,确保其稳定与安全。”
宣传部长文涛接着说道:“陛下,从宣传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可向天下展示陛下的仁德与大度,同时也能提升大明帝国的威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扬陛下对宋国的支持,让百姓们感受到陛下的父子情深。”
外交部长胡欧点头道:“陛下,外交方面,我们需向周边国家表明我们对宋国的坚定支持,以防止其他国家对宋国产生不良企图。同时,也可借此机会加强与宋国的外交联系,共同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农业部长袁华则从经济角度出发:“陛下,送予宋国战舰,可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宋国的稳定与发展也将为我们大明帝国的农产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建筑部长罗显说道:“陛下,有了强大的军事保障,宋国可以更加放心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可以与宋国合作,共同推进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提升两国的综合实力。”
水利部长杨封补充道:“陛下,水利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派遣水利专家前往宋国,帮助他们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为宋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公安部长郑平关注到治安问题:“陛下,随着宋国的发展,治安管理也需加强。我们可以与宋国分享治安管理的经验和技术,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
海军部长王武详细地介绍了战舰的情况:“陛下,司州战列舰是我大明帝国的精锐战舰,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防护能力。将这些战舰送给宋国,必将极大地提升宋国的海军实力。我们可以派遣专业的海军人员前往宋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战舰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李争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微微点头道:“诸位爱卿所言极是。那么,就按照我们商议的方案,准备将一百艘司州战列舰送给宋国。周同,你负责协调军事方面的事宜;文涛,做好宣传工作;胡欧,加强外交沟通;袁华,关注贸易往来;罗显,推进合作项目;杨封,协助水利建设;郑平,加强治安管理;王武,确保战舰的顺利交接和人员培训。”
在大臣们的共同努力下,送战舰的准备工作迅速展开。海军部对一百艘司州战列舰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它们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海军人员,准备随战舰一同前往宋国,进行培训和指导工作。
宣传部门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报纸、广播等渠道,向全国百姓宣扬皇帝李争对宋国的支持以及两国之间的深厚情谊。这一举措引起了百姓们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为皇帝的仁德和父子情深所感动。
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一百艘司州战列舰在大明帝国海军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驶向宋国。一路上,舰队旌旗飘扬,气势恢宏,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在宋国,宋王李恒得知父亲送来一百艘司州战列舰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立即召集大臣们,共同商议迎接战舰的事宜。
诸葛亮羽扇轻摇,微笑道:“大王,陛下对宋国的支持可谓深厚。这一百艘司州战列舰将极大地增强我们的军事力量,为宋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我们应隆重迎接,以表达对陛下的感激之情。”
法正点头赞同道:“诸葛丞相所言极是。我们可以组织盛大的欢迎仪式,让百姓们也感受到陛下的关爱。同时,要尽快安排人员与大明帝国的海军进行交接,并认真学习战舰的操作和维护技术。”
郭嘉也说道:“大王,有了这些战舰,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宋国的安全。同时,也可以利用战舰的优势,拓展海上贸易,促进宋国的经济发展。”
荀攸、荀彧、蔺相如等大臣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宋国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好好珍惜。
当大明帝国的舰队抵达宋国港口时,李恒亲自率领大臣和百姓们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港口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气氛热烈而喜庆。
在交接仪式上,李恒郑重地向大明帝国的海军将领表示感谢,并承诺将好好利用这些战舰,为宋国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随后,两国的海军人员进行了详细的交接工作,并开始了紧张的培训和指导。
随着一百艘司州战列舰的加入,宋国的海军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李恒和他的大臣们开始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利用战舰的优势,积极拓展海上贸易,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大明帝国的支持下,宋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两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为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而在大明帝国的皇宫中,李争看着宋国的发展,心中充满了欣慰。他深知,这不仅是对儿子的支持,更是为了整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他相信,在父子俩的共同努力下,大明帝国和宋国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1857 年,宋国在宋王李恒的带领下稳步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而在大明帝国,皇帝李争始终关注着儿子的成长与宋国的建设,心中满是欣慰与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