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皇太极的一生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418 字 2个月前

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取得汗的独尊地位。

同时,皇太极效仿明制,建立国家机构取代八旗制度,逐渐将治理国家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自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起,建立由满汉文人组成的“文馆”,职掌“翻译汉字书籍”“记注本朝政事”。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后金天聪十年(1636年),将“文馆”扩充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随后建立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重用汉臣。

小主,

努尔哈赤为政时期,多以残暴手段向辽沈地区推进,实行奴隶制政策,大肆屠杀和奴役汉族百姓,导致汉人暴动,后金社会动荡。

皇太极执政伊始,便强调“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着手解决民族矛盾。他一即位就安抚民众,改女真族为满洲族,颁布法令宣布对满人、汉人一律公平对待,将努尔哈赤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政策改为“每备御止给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民户”地位。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颁布《离主条例》,规定贵族的奴婢可通过告发主人罪行获得自由,还放宽了逃人法,允许汉人逃走,即使抓住也不治罪,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汉人争取改变身份和地位。

皇太极将发展农业放在恢复经济的首位,针对满族贵族轻视务农的做法,多次训诫他们改变观念,认清耕织生产的重要性,强调出兵征伐的目的在于掌握土地、人口,以作为立国根本,并非只为贪图财利,并下令安排农作物种植要根据自然条件因地制宜,以保证收获。

他还注意体恤民力,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下令但凡有妨碍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此外,皇太极还采取措施发展手工业、冶炼业,大力提倡种植棉花、推广纺纱织布,奖赏技艺出众的纺织工匠。

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开始,后金已能成批生产红衣大炮;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后金商业贸易也出现较兴旺局面,在对外贸易方面,后金用地方特产同多方通商,换取生活用品,在内贸方面,皇太极鼓励各族商人设店售货,同时整顿商业税收,严禁官员收贿漏税。

实行科举考试是皇太极选拔人才的重要措施。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他首次考试儒生,执政期间多次举行考试,从满、汉、蒙等各族生员中拔取优秀人才,有时还单独对汉族生员进行考核,对汉族生员中原来沦为奴仆的,都将他们从奴籍中拔出。通过科举考试,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被网罗到各级行政机构中,维护着后金的统治秩序。

皇太极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的征抚工作。一方面屡派使者,招诱巴林等部归附;另一方面,集中兵力对付察哈尔部林丹汗。

后金天聪六年(1632 年),皇太极率军西征林丹汗。他先召集各贝勒激励鞭策,表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和决心。随后下令八旗军直取林丹汗住地,大军过兴安岭进攻察哈尔。

林丹汗听闻后金大军来袭,选择放弃领土逃到归化城。皇太极得知后,带领诸贝勒大臣分兵两翼前进。在这次行动中,清军行动迅速,很快到达归化城南及明国边境。对于当地逃匿的居民,清军将其俘虏,而对于归附的人,则编为户口进行管理。

皇太极是将归附的人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划分,登记他们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家庭情况等,然后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旗属或者部落组织中,明确他们的身份和归属,以便进行管理和统治。

后金天聪九年(1635 年)九月,皇太极在出征察哈尔的途中意外获得了元朝的传国玉玺。这一重大发现让诸贝勒大臣们兴奋不已,他们认为这是“天命”归金的象征。于是,纷纷上表,恭请皇太极“顺天应人,即皇帝宝座”“拥汗称帝,一生竭力”。皇太极见时机成熟,便以“顺天应人”为由,开始筹备登基称帝事宜。

后金天聪十年(1636 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同时将族名女真改为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