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耶稣会士来华与中国地图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500 字 2个月前

这一墓地后来也成为其他一些外国传教士的安葬之地,如汤若望、南怀仁等也先后葬于此。

如今,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已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该墓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 6 号。

1984 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 年 5 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旅游打卡点,可以了解利玛窦等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感受那段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与碰撞。

小主,

此外,北京还有一些与利玛窦相关的地方,例如宣武门附近的南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南堂始建于 1605 年,最初是利玛窦的居所旁的小教堂,后经多次扩建和重建,具有一定的历史和建筑价值。

李之藻(1565 年 -1630 年),浙江杭州人。明代科学家,万历进士。李之藻与徐光启同为明末政治人物、翻译家、天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之一(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期间所训练出的第一代基督徒里最有成就的三个人,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

1610 年,李之藻入天主教。他一生致力于介绍西方天文学、数学、逻辑学等,主要译着有:与利玛窦合译了西方天文学着作《浑盖通宪图说》2 卷;与徐光启、罗雅谷合译了《日躔表》1 卷;最有影响的译着是《圆融较义》和《同文算指》(利玛窦口授,李之藻笔录);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着《名理探》,为西方逻辑学在中国最初之译本;还有译着《经天盖》《简平仪说》《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 10 余部。

李之藻在去世的前一年(1629 年,崇祯二年),编刻了中国第一部西学译着丛书《天学初函》。该丛书收集了明末西学译着文献 20 种,52 卷,宗教、科学各 10 种。李之藻还参与了《几何原本》的翻译工作,以及《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还参与了一些天文观测和历法改革的工作,为中国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李之藻在崇祯三年(1630 年)六月去世于任所,终年 65 岁。

杨廷筠是明末着名官员,与徐光启和李之藻并列,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他出生于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1592年考中进士,在中央政府担任监察御史的职务。

1600年他认识了利马窦,二人有一些交往,但他没有受洗入教。1611年,由于李之藻父亲去世,他前去看望时发现,李之藻把所有的佛像都扔掉了,也没有请和尚来举行仪式。因为这些都是每个中国人的习惯做法,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所以他非常惊讶。

在李之藻的劝说下,49岁的他抛弃小妾,遵守教规。受洗入教,取名为弥格尔。此后,他就大力支持天主教的事业。他给传教士们提供经费,还把自己的别墅让出来作为他们居住、传教、举行仪式的场所。

由于杨廷筠原来信奉佛教,在他改信天主教后,有很多人随他入教。所以,佛教徒对他非常愤怒,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1616-1617年的南京教案中,他在杭州为传教士提供避难之所。1622年他还在杭州为传教士献出一块墓地。

杨廷筠的作品有《代疑编》《代疑续编》《圣水纪言》《天释明辨》等。他的这些作品主要是为了阐述天主教的教义和信仰,同时也对一些质疑和争议进行了回应和解释。

杨廷筠推动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他与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和合作,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他的宗教着作对于研究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三大流派之一。就建筑而言,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创建了北京南堂,这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天主堂。此外,在南京、温州等地也有明朝时期的教堂建筑。

在建筑方面,明朝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例如,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江南官僚地主的私家园林建设非常发达,明式家具也闻名世界。

利玛窦这位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其在地图绘制上的探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元素。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转向中国本土,深入探寻中国地图的发展脉络。

传说时代,地图就是中华祖先的必备之物,中国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画像中分别持有圆规和直尺,它们是测量和绘图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