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个角色不仅缺少了人物成长,还非常的不讨喜。
都二十多岁了,还这么叛逆?
不是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就非得怎么样,问题是,刘启是这部电影的主角。
观众对主角的喜爱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对电影的观感。
原版电影,饰演刘启的演员原本就不是什么大咖,也不是用来卖票房的,影响可能还没这么大。
但李亦不一样,一是他能卖票房,二是他能将这个角色演得更好,将更多的情绪演出来!
既然这个主角李亦来演,他又有权做主,自然要在保证框架不变的前提下,让这个角色做出一些变化,变得更有魅力。
在李亦饰演的版本中,他对刘培强的态度,不会那么极端。
而在这次拍摄中,李亦在开头就做了这种改变。
原版新闻播报中一出现刘培强的照片,刘启可是第一时间就把电视给关了。
李亦则是昂着头,一动不动地看了几秒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对于这位离开家庭多年,又亲手“害死”母亲的父亲,刘启是有怨的,但长大成人的他,应该更能理解到父亲作为宇航员所做出的牺牲,也应该理解,当初母亲的死,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的怨恨,不应那么重。
但理解,不代表放得下。
那是孩童时期就留在心里面的事情。
所以,在父亲即将归来的时候,思绪紊乱不知该如何应对的刘启,选择了逃避,也开始了一直想做的事,回到地面看看,如今的世界是怎样的,会和记忆中样子有何不同。
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幼稚叛逆固然讨厌,但也不能要求他每时每刻都成熟稳重吧?
这也是编剧团队商量过后,给出的一个刘启办假证去地面的理由。
可能还是无法说服所有观众,但至少逻辑是说得过去的,不能像原版电影那样没有任何铺垫就横冲直撞,全靠观众自己脑补。
这是商业电影,不是文艺片。
刘启的戏份,李亦在编剧团队的帮助下,都做了一定的修改。
还有韩朵朵等角色,在人设和剧情上都做了一些改动。
当然,电影的剧情走向、主题还是不变的。
“就放这个火箭模型吧。”
不多时,刘毅守拿着一个长征系列的火箭模型回来:“到时候在吴峰和小刘启拍露营的那段戏份中,加入一个刘培强送孩子礼物的戏份就行。”
嗯,想法可以。
李亦觉得没毛病,然后接过来,在众人惊愕的眼神中,控制着力度将火箭模型在水泥地板上磨擦,端起来看看,又砸了一下,这才停下了手。
原本就做旧过的火箭模型,表面多了许多刺眼的划痕,乃至有些变型。
“对了,刘启小时候可是理解不了父亲的,砸一下父亲送的玩具很正常。
而这个伤痕累累的模型,却没被刘启扔掉,会显得更有意义!”刘毅守又高兴地直击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