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的官途可谓是顺利无比,他先在翰林院呆了三年,又在六部流转十二年,然后做了户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入阁。
仅仅二十年他便入阁了,不到三十年他已是内阁首辅。
与他同年的,一甲状元刘师颜早在十年前因为朝堂争斗被罢官,一甲探花陆文渊一直在辽东转悠,唯独他是步步高升。
“你有何提议?”陈昭钧问道。
“臣以为当设陇原总督,总揽陇原、陇西、陇南三省军政事务,可调北原镇、陇北镇、肃州镇三镇兵马,围剿流寇,安置流民!”王崇古说道。
陈昭钧微微颔首,他总算是听到一个还算靠谱的提议了。
“谁合适担任陇原总督?”
王崇古沉声说道:“臣以为兵部尚书杜合晟可担此大任!”
杜合晟,延平三年一甲探花,他的仕途比王崇古还顺。
一个从未领过兵的人担任兵部尚书,一个从未上过战场的人去总督三镇兵马围剿流寇,也不知道这王崇古是怎么想的。
然而陈昭钧居然同意了王崇古的提议。
因为陈昭钧也没有领过兵,也没有上过战场,他觉得总督三镇兵马围剿流寇,只要统筹各方事务即可,根本不需要亲自领兵亲自上战场。
所以让兵部尚书去总督三镇兵马很合适。
“准!”
“加封兵部尚书杜合晟都察院右都御史,赐王命旗牌,总领陇原、陇西、陇南军政要务,总督北原镇、陇北镇、肃州镇三镇兵马!”
“臣遵旨!”杜合晟一脸喜色的出列领旨。
陈昭钧想了想,又道:“调辽远布政使陆文渊为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宜,升宁远知府林展位辽远布政使司参政!”
他终于还是打算动用延平帝给他留下的良臣了,不过他居然只调陆文渊入京,没有让林展入京。
最让人无语的是他居然让陆文渊任兵部尚书,陆文渊是厉害,但他也没有领过兵,没有上过战场,他甚至没有在边镇做过巡抚。
而且是陆文渊自己入京,就眼下朝堂的局面,陆文渊在京都估计也是独木难支。
或许是陈昭钧太看得起陆文渊了,觉得陆文渊能解决眼下朝堂的局面。
……
陈昭玄之死引起的动荡远不止如此,时间进入六月中旬,周兰在宜君府收到了内阁、兵部和都督府同时发出的斥责,对于她畏足不前表示严重不满。
同时三镇三省总督杜合晟人还未到陇原,就先给周兰下令,命令周兰立即率领大军南下围剿流寇。
然而此时周兰刚在陇阳府和宜君府安置了三十万流民,她麾下的将士正在帮着那些流民挖井或疏通灌渠。
若是这个时候离开,先不说这三十万流民能不能种出粮食来,就说大军离去,再有流寇进入陇阳府和宜君府会如何?
一旦流寇再次进入这两府之地,那些流民肯定无法安心耕种,很可能又再次被流寇裹挟离开。
如此一来,周兰这三个半月的心血都白费了,她从北原镇和重山镇调集过来的粮食也会全部浪费掉。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流民的问题,就算是给流民再多的粮食也是白白浪费。
唯有让流民安定下来,种出粮食,这三十万流民才会安心的过日子。
而且今年陇阳府和宜君府的老天爷还算有点良心,两个月内下了数次不大不小的雨水,虽然没有彻底解决旱情,但也大大缓解了两府之地的旱灾。
如此难得的机会,周兰自然不想错过。
并且这短时间她也没有闲着,她虽然没有去围剿流寇,但一直都有收拢流民。
目前南方数县的流民都已经被她安置在宜君府。
只是此时周兰面对朝堂各部和总督的斥责和命令,有些不知所措。
突然之间,她仿佛成为了众矢之的。
宜君府府衙书房中。
周兰坐在书桌前,看着手中的公文和调令,脸色越发的难看。
她的鬓角不知何时已经染上了白发,她的眼角也爬上了深深的皱纹。
岁月如刀,在她的脸庞上留下了深深的沟壑。
“将军,我们要不要出兵?”王云巧站在周兰身后,看着总督下发的调令,轻声问道。
“怎么出兵?我们现在还有兵可用吗?”周兰问道。
王云巧道:“可若是不出兵,总督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周兰深吸一口气,她何尝不想出兵,但是她真的无兵可用,现在将士们都在忙着安置流民,根本抽不出兵力继续围剿流寇。
而且她手中的粮食也不足。
还是那句话,她想要的不只是剿灭那些流寇,还要让流民安定下来。
“你给总督发一份文书过去,让他给我们拨发钱粮,没有钱粮怎么出兵!”周兰冷声说道。
这都三个多月了,朝堂连一分钱粮都没有给她。
只要求她剿贼,却不给钱粮,这特么的不是扯淡吗?
“就怕这样会惹怒总督!”王云巧有些担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