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大地还没有正式回暖。北方地区。寒意正浓。
此刻李奋和万千学子一样。焦急的等待着考试。作为一个穿越者。他对于科举制度了熟于心。
科举考试的六个等级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具体说明如下:
县试和府试:这两级考试统称为童生试,是科举的初阶段考试,可以将其视为科举前的预备性考试。通过县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通过府试后称为“童生”,这表明考生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
县试:由各县组织,一般每年一次,不分年级均可参加。合格者即成为童生,获得继续向上考的资格。
府试:在管辖县的府进行,内容与县试相仿但难度稍增。通过者仍为童生身份,但可以准备更高级别的院试。
院试:这是第三级的考试,通常由学政主持。考生在所在地的州、府的学院(或称学府)参加考试。录取者被称为生员或秀才,这标志着他们正式踏入了士大夫阶层的最底层。
乡试:又称为大比之年,每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的八月份举行,所以又称秋闱。这一级别的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进入官场的关键一步——中举人。只有获得了举人的称号,才真正具备了做官的初步资格。
会试:这是在京城统一举行的较高一级的考试,因为通常在春季举行而被称为春闱。各地的举人会聚集到京城来应考。成功通过会试的人被称作贡士,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接近了仕途的最高点—进士及第。
殿试:这是最高也是最后的一次考试,地点通常设在皇宫内的金銮宝殿上,因此得名“殿试”。它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的考试。所有经过前面几轮筛选出来的精英都将在这里接受最终的考验和评价。根据成绩优劣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通称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考试内容也非常简单:分为墨义
墨义即笔答,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
帖经,就是考官任取经典中某一段,用纸条贴盖其中数字或数句,令考生背出来,类似现代填空考试的办法。
策问(时务策)考官就当前时务提出策问,考生书面作答。唐科举各项中,明经科取士最多。但最荣耀尊贵的,却是进士科。唐朝初期的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时务策涉及国家现实问题,使读书人从故纸堆中爬起来,面向社会,观察、思考问题,设计解决办法。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进士科加试帖经若干条和杂文二首,至此,进士科形成了杂文、帖经、策文三场考试制。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文学才华。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便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
诗赋考试要求人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诗赋考试还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因此诗赋取士较之后世将考生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的“经义”,的确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杂文泛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测试应试者的文学才华。自魏晋以来,社会上崇尚文学之风日盛。唐玄宗开元年间,杂文二首明确定为诗、赋各一首。诗赋考试要求考生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考生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
过了好久,李奋终于和金立义挤到一起,他们各自都很开心。开始互相鼓励。
李奋说:立义弟弟,不要紧张放心大胆的去做。你的学问很扎实。文笔也不错。诗词歌赋都没有问题。不要慌张就好。
金立仁说:谢谢李大哥。李大哥你虽然率性洒脱。但是我相信考个公明还是没问题的。但是也要小心谨慎。我们兄弟还要去参加群林宴呢。
李奋说:是的一起努力。携手奋斗。一个好消息。这个消息,你一定会开心的。
金立义说:李大哥什么消息呀?你怎么知道我亲了一定会开心的。
李奋说:我宅子附近有一块空地。我找人收拾了一下。准备开办一个道场。让所有的读书人。有一技之长的人。不管是和尚道士。老百姓。哪怕是妓女。军士。又或者说是王松贵族。皇亲国戚。都可以在那里进行讲座。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到思想交融百家争鸣。所以你要好好考试我准备第一个请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