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很好,薛双双觉得,薛顺爹同意把薛石送到镇上学馆来读书,而不是送去李家村的村塾,实在是太正确了。
三房的薛明在李家村的村塾读了几个月的书,到现在还受到村塾里李家村的孩子排挤,而其他在李家村私塾读书的孩子,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边教书的夫子是李家村本村一个酸儒秀才,本身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连李家村自己的孩子都顾不过来,哪里还管得到别村的孩子头上。
更何况,村子和村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不会少,表面上看着一团和气,其实私底下,哪个村子都想压别人一头。
所以,自然也不会希望给其他村子培养出什么出色的弟子来。
当然了,李家村的村塾倒也不至于故意打压其他村过来求学的孩子,只不过,也不会花力气让其他村的孩子上进罢了。
薛明如今其他没学会,打架说谎好面子,倒是学了个七七八八。
虽然这跟薛明本身的性格,以及家庭教育有关,但不能否认,李家村的村塾,也要负一定责任。
送到清风学馆来开蒙的孩子,大部分都是镇上的小孩,只有两三个跟薛石一样的情况,是附近村子里的孩子。
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家里经济条件过得去,能负担得起孩子进清风学馆读书的束修,却又并不是真正有钱人家出来的小孩。
和薛双双前世的集体教育制度不同,现在这个时代,真正有钱的人家,不是给早早在家里给孩子请好西席,就是家里本身有族学,不需要把孩子送出来开蒙。
这些小孩没来读书之前,互相不认识,来读书之后,大家能玩到一块儿,也就不存在李家村私塾那种,村子里的小孩抱团欺负外村人孩子的情况。
已经有小朋友在问薛石:“那你下次有好吃的点心,能带点过来给我尝尝吗?我,我不白吃你的点心,我用玩具跟你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