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最先进的炮弹出现
元贞十二年三月,蒙军大举西征,蒙哥攻下大马士革的同时,临安城的赵与芮又出皇宫了。
今天他要去的地方很多,需要观摩很多新玩意。
第一站他还是来到火器局,观看了宋军的新设计新玩意。
射击场上,大量匠作局火器局的官吏都在,他们当然也全是工匠。
赵与芮专人做传事,匠作局和火器局的官吏虽然号称官吏,拿着官吏的薪水,但实际上必须要是工匠。
而且他们通常都要亲自动手,官越大,越在一些重要的技术要做出贡献。
后世的官员大部份都只要动动嘴巴,有下面的人干,但赵与芮在这些技术部门里的官员,都得亲自动手。
当然,主要还是在改进和创新技术方面,这些人投入的时间更多,在一线工作上面,不需要用到他们。
这几年最红的工匠官员就是许厉了。
“我们用28个硬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距离相等,并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刮刀——”许厉向赵与芮解释原理和前期铸造工艺。
这人是相当聪明,能举一反三,这几年赵与芮也重用他,让他带人专门研发。
赵与芮一听,这效率还不是很好啊,因为打造削刀比较慢。
这种十九世纪流行的刀法已经是现代全面工业化前最先进的,一次成膛线,效率非常高。
到十九世纪的一把削刀,理论上要能用一百甚至两百次。
难的是削刀需要手工打造,需要技术高超的工匠。
许厉在皇帝赵与芮的提点下,用过几种不同的膛线方式。
许厉还提出了为什么不从后面装弹,为什么要从前面塞进去这么麻烦。
如果用其他更简单的削法,还得一条条线削,距离还一定能削成一样,对技术要求更高。
前两者因为效率低,需要大量人力,先后被许厉淘汰。
最后许厉采用了组合环形刀拉削法,这个办法赵与芮也只是听说,更没有用过,只能靠讲述理论和功效,让许厉他们研究,这一弄就是五六年,终于出来了。
“这一把削刀能用几次?”赵与芮关注着重点。
许厉道,我们还在研究硬质合金刚的配比,希望用到更好的。
这些人也不是物理和化学出身,所以赵与芮给他们配备了相关的学生,但这些学生也不如赵与芮,只能靠经验和摸索,慢慢寻找最配合的配比。
这刮刀铸造就比较难,工匠们几乎有一大半靠精准的手工来打磨,但他优点比前两者强多了,许厉最后让赵与芮看现场表演。
“不要连着用,咱们削一刀等片刻(约五分钟)再削下一根枪管,大概可以用六十次。”
“陛下请看。”许厉这时洋洋得意,用了五六年时间终于弄出陛下理想用的削法了。
像这个时代最容易实际运用的刮刀法,钩刀拉削法,还有原本要十八世纪才有,十九世纪才流行的组合环形刀拉削法。
当年赵与芮提出燧发枪造膛线,可以打的更远,更准,许厉马上举一反三,提出炮膛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弄,赵与芮立刻对其另眼相看。
一根燧发枪管夹着架子上,拉刀从后面进去,前面出来,吱啦,上面不停的浇水,整個过程大概一分钟左右,削的比较慢,但只需要一刀,全部阴膛线就出来了,所有的线的距离还是一样的。
许厉现在已经是官至郎中,正五品官员。
燧发枪膛线能解决,火炮的膛线也能解决。
宋军早就有了木制引信炮弹,但实战中用的还是比较少,主要放入木托底后,没有膛线的话,气密性太大,发射不够顺畅。
现在有了膛线就不一样,许厉他们在炮弹后面装入木托底,气密性问题得到解决。
并且许厉正式把火炮改成后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