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野心勃勃忽必烈

手中已经拿起一卷古书。

忽必烈愣了下,突然摇摇头:“老师能不能替我讲讲赵与芮?”

“?”布鲁海牙立刻愣住了。

忽必烈反应过来,怕布鲁海牙也对赵与芮不怎么了解。

“听说长胡子(耶律楚材)对其有研究,不如我写封信过去?”布鲁海牙问。

忽必烈想了想,点头道:“甚好。”

然后又赶紧回了句:“我希望对赵与芮的事,知道的越多越好。”

——

元贞元年九月,赵与芮在位九年多,历经多次大战,终于逼和了蒙古。

正如窝阔台和察合台所说的那样,大宋虽然占据上风,但赵与芮也是有苦说不出。

他在位之后,在内巩固王权,打击地主,对外训练军队,拓展国土,可谓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就他登基前的南宋模样,换成李世民,刘秀,赢政,朱元璋都不好使。

你让这些历史大帝们从赵与芮登基时间开始,照样干不过蒙古,都得跪。

首先他们国内的问题就处理不好。

李世民也好,刘秀也好,朱元璋、秦始皇也好,都不会像赵与芮那样搞定国内地主,完成打土豪分田地。

首先他们古人那套行事方法,不如赵与芮有用,老朱杀贪官算狠的了,但也没有用,只靠杀是不行的。

赵与芮也靠杀,动不动还诛全家,但更需要靠合理的制度来管理。

李世民刘秀那时代的田都是集中在地主手上,老朱分了部份给了军户,大部分给勋贵,而最终属于军户们的还是被长官和勋贵官员们吞并。

赵与芮则优先大部分给当兵的,征招新兵不减税,各种制度办法,鼓励保障军队士气。

抓住了军队之后,你在前面能打胜仗,国内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你换成老李老朱他们,就算能同样能抓住权力,得到军权,但你带着南宋以前这种兵马出去打蒙古不一定能打胜仗,你一旦打输了,国内各种问题就要出来。

所以赵与芮虽然占了上风,但压力也挺大的,如今赶紧议和,正好继续稳定国内统治。

想稳定国内统治,其实就是简单几点。

一是要保证粮食产量,不能大面积闹饥荒,这点赵与芮做的不错,应该说南宋的基础好,也是历代王朝最重视水利基础设施的王朝。

赵与芮在南宋的基础上面,加大水利建设,更学隋朝大量建仓屯粮,丰收年就屯粮,缺收年从占城,日本等国收购粮食继续屯,从而保证他登基这几年,国内各地粮仓丰满,没有灾荒,这样国内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第二是保障官员军队饷银,老朱的大明就死在缺钱上面,任何哪个王朝,缺钱都不行,没钱谁替你卖命?

赵与芮前期靠白糖,中期靠商税,目前商税还没有波及各行各业,只在最赚钱的堵场和红楼等少数行业,加上大开海贸,这才让大宋朝廷不缺钱。

你换成老朱,老刘,老朱,老赢这几个,四人都能海禁,仅这块,他们就未必能把南宋财政搞上去。

现在九年下来,赵与芮的大宋王朝不缺粮,不缺钱,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缺人。

现在攻灭金国占据西夏之后,还有更多的田需要百姓去屯种,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驻守兵马。

移民虽然可以,效率慢不说,还消耗朝廷资源,所以赵与芮只能拼命想办法让大伙赶紧生,多生点。

而想安居乐业,必然要有太平的环境。

暂时的停战,也给赵与芮喘了口气的时间。

他又可以整顿国内,训练兵马,屯种粮田,扩建水利,做大海贸,稳步提升国力。

<div class="contentadv"> 十月份,朝廷刚刚和蒙古议和,赵与芮开始先查粮税和屯粮。

宝庆四年,朝廷制定了新税法。

“户人均三亩及以下,免征税。

然后户人均三亩到十亩的,夏税不变,秋税亩五升。(另外,凡遇灾年欠收失收,亩产量在八斗以下者,免税。)

户人均十亩以上,到人均二十亩的,夏税,丁口输绢七尺,秋税亩一斗。

户人均二十亩以上,一百亩以下的。(这种家中起码一两百亩田。)

夏税丁口输绢一匹。

秋税亩四斗。

户人均一百亩以上,五百亩以下者。

夏税丁口输绢五匹,丝绸两匹,棉五十两,钱十贯。

秋税亩五斗。

户人均五百亩以上者。

夏税丁口中输绢十匹,丝绸四匹,棉一百两,钱一百贯,马牛各五匹。

秋税亩一石。”

当时从福建先起征,然后这些年朝廷各地陆续跟上。

后续还补了很多减税新法,比如家中有征独丁当兵者,立功者都有相应减税。

各地收的税,除一部份上缴中秧外,有部份会留在当地。

除了屯放在当地粮仓中,也有给当地驻军和官员自用。

但屯在粮仓中有多少是真,这是历古朝代都得考究的事。

去年八月,扬州有新建不到一年的大粮仓发生火灾,事后说是烧损粮食,丝绢等物,折合粮价约值三十万石,震惊朝野。

但赵与芮并没说什么,今年初,广东某地又有粮仓起火,损失以十万石计。

赵与芮真是怒了。

不过当时正蒙古大战,他也顾不得这些事,现在与蒙古议和,终于要下重手。

当初赵与芮也考虑过会烧粮的事,所以很多地方的粮仓是隔开的。

最大的粮仓也就存一万石,小的只有一千石,同一个地方,可能是诸多粮仓相邻在一起。

你怎么可能一烧就烧三十万石?

这么巧三十个粮仓同时起火?

而扬州那边的粮仓也没有全部是一万石的大粮仓。

十月初八,皇城司提举全勇亲自带队,带京师锦衣卫二十人,御史台官员三人,经过常州时,抽常州驻军一都,一百多人,再到镇江时,又从镇江府抽衙役弓手二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