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赶紧向他仔细介绍。
27式火炮和以前的有几点不同,首先是看围和内径数据就知道,炮壁加厚了。
加厚炮壁是为了耐用。
章丘大战,现场最快有人五分钟左右打一炮,最慢的约八分钟左右。
基本打一炮后,骑兵就已经冲到面前,第二炮只能往敌军后阵打。
当时大伙为了杀敌,尽量加速打,但连续的发射,炮管很难冷却,容易损坏。
如果用五分钟打一炮的速度,连打到七八炮,炮管就可能会变形。
虽然当时还能勉强用用,但战后就要重铸。
“现在加厚了炮壁,我们试验后发现,如果一柱香内(五分钟)打一炮,大概打到十二炮,炮管才会变形。”
而一场有重炮的战斗,通常十炮左右可以结束。
如果重炮足够多,打的时间再慢点,或许六七炮就能结束战斗。
“现在炮弹多重?”赵与芮问。
现在的炮弹直径约为十一,重5400克。(宋每斤600克),约重九斤。
相当于后世十斤多。
这个炮弹就比较沉重了,明末最大的红夷大炮炮弹也就二十斤左右。
最大的红夷大炮有三米长,几千斤重,后金拖运时,要用四头牛加几十个人,行军是非常缓慢。
但重炮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
唐波说,这九斤重的炮弹在两百步内打到人身上,直接能把人打穿。
这种炮弹打在人群里,立刻可以撕出一条血路,杀伤力成倍提升。
赵与芮火药配方比明末时强,虽然是十斤重的炮弹,但在两百步内,威力不比红夷大炮差,只是超出两百步后,威力就不如红夷大炮二十斤重的炮弹,毕竟人家重量在那。
“陛下,其实还可以减少炮的重量,比如那几道圈,和中间的长痕--”这时边上有个官员开口。
宋军的火炮,不管什么型号,中间都有三个圈,这三个圈凸出来围在炮身上,也是比较占重量,另外还有一条长痕在炮身上。
很多工匠不明白为什么要围三个圈,这不是多余的嘛。
那长痕更是难看。
“这个圈不能减,一定要。”赵与芮笑道:“长痕留着有用。”
他弄三个圈当然是有原因的。
在欧洲木铸法没有进来之前,在泥铸法和失蜡法没有发明之前,明初的火炮,都是一截截箍起来的。
这样的炮极不耐用,很容易崩断。
赵与芮每门炮都在外围弄三个圈箍,这样外人看到,肯定认为火炮是由三四节合并而成。
如果仿制,必然也是先造三个短管,再拼接,这样的火炮质量极差,根本不堪用,并且很容易炸膛。
长痕给人另一种感觉,会以为是先打造的厚厚铁片,然后卷起来成炮管,再连接,所以会留下长痕。
这两种标志是赵与芮故意留着,一旦火炮遗失,别人得到想仿制,要么先打三节再连起来,要么打厚厚铁片卷起来,肯定想不到泥铸法啊,失蜡法,到时火炮质量奇差,根本没什么威力。
赵与芮当然没说为什么要留着这些看起来是瑕疵的东西,所以大伙都不知道,原来自家官家,会这么阴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