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因为财政紧张,对盐税的倚仗比北宋更深,于是致力控制食盐的生产甚至是销售。
南宋的盐有三种,颗盐、末盐、井盐,卖法有两种,一种是官卖,一种是引盐。
官卖就是官方自己卖,第二种是卖给盐商,由盐商卖。
但无论第一还是第二种,价格都是官方来定,且民间的盐场,不能私自往外卖,他必须由官方先收购,按官方价格卖给官方,然后官方加价来卖给百姓和盐商。
但官方开始定价还算正常,后来就越来越离谱。
史记:“其入官,斤为八钱或六钱,出为钱三十六。”
这是记载永利监向盐户收买的盐价是每斤六文到八文,然后卖出去是三十六文,含泪赚了五六倍。
北宋后期,越州萧山县钱清盐场,官府购买盐户盐价极低,每斤不过四五文,盐户们已经无利可图,于是“多窜亡,至追捕拘系之,乃肯就役。”
这样搞的后果是,官方收购价太低,盐户们不干了,被抓到后,也不愿意去弄盐,宁可去服劳役。
南宋朝廷当然看到这情况,于是在蔡京为相时,提过一次价。
“又以算请盐价轻重不等,载定六路盐价,旧价二十钱以上皆递增以十钱-——”
当时是最低价盐和最高价盐不动,其余的盐价,每斤提价十钱。
但这样盐户们利润还是不高,积极性也一般,于是到政和元年,张察建议每斤再加二到九文钱。
朝廷屡次加价收购,本意是好的,给盐户们一条活路,但换来的结果是,卖价也相应提升,老百姓吃不起了。
于是盐价到南宋后逐步上升,北宋时才三四十文一斤,到南宋就六七十文一斤,有的地方,甚至七八十文,上百文,最贵的达到过两百文一斤。
也就在赵与芮登基的前一年,四川西和、成、凤州等地的解盐价格,仍然是每斤两百文。“每斤忧为二百云”。当然,考虑到四川用的是铁钱,折铜钱约在八十文左右。
赵与芮夺权后,立刻和西夏通商,购入青盐,直接把解盐价格打到底。
现在西夏眼看要被蒙古灭了,以后当地的盐价还要涨起来。
两宋官盐价格高,而私盐价格低,这导致了后期有地方官盐都卖不出去。
绍兴末年,两浙江阴军,“有产私盐,每斤五十文”,“而官盐百余钱一斤,终无一金之人。”
也就是说,当时在江阴附近,官盐一百文一斤,有价无市,无人购买。
老百姓都去买五十文一斤的私盐。
当时两浙路,官方收购盐户价是十六到十九文每斤,你卖三十多文都能赚一倍多,偏要黑心卖一百文。
这等于把市场让给了私盐,使私盐盛行,官盐卖不出。
绍兴十二年,广东见情况不对,率先改变盐法,取消官方直接卖盐,交由客商卖钞贩盐,价格也各不相同,但效果仍然不是很好。
广西转运司一度将广西的盐价统一由每斤一百文,涨到一百六十文,但不久就被朝廷制止。
时南宋,不但盐价各地不同,盐法也是各地不同,相当混乱。
同一个州府不同的县,都能有不同的盐价。
赵与芮要统一全国盐价,至少官方盐价要统一,同时让利于盐户,让百姓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