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书籍的任务,苏长生交给了冯长青。
当然了,像活字印刷的字模,像拍板,都是冯长青和几个绝对信得过的自家兄弟在做。
而哪些粗活累活,就可以交给武城村的其他人去做了。
再粗苯一些的活,完全接触不到核心技术的那种,才交给外人去做。
当然,各人的待遇,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书籍的印刷,前几天因为是在摸索期,速度稍慢。
但是五天之后,随着熟练度的增加,刊印的速度,也一下子快了起来。
冯长青按照苏长生的吩咐,将人手分成三班,一天十二个时辰不停歇的印刷。
一天便是能印制出一千五百本书籍。
一个月的时间,便是能够印制出四万五千本来。
而贞观时期,整个大唐的人口,也只有二百多万户。
人口总数,也就两千万左右。
读书人就更少了,就按照一百个人里面出一个读书人的比例来计算。
整个大唐的读书人,也就二十万人。
就按照每人一套的数量来计算,也只需要二十万套书籍就足够了。
而武城村一个月的印刷数量,就能达到四万五千本——
当然了,这里是四万五千本,并不是四万五千套。
但是苏长生计算了一下,一年的时间,绝对足够印刷出足量的书籍来。
并且二十万套的数量,还是按照最大的需求量来计算的。
实际上的需求,应该远低于这个数字。
半个月后,第一批四书注解,便在长安城以及周边范围内,由新成立的教育部下属单位,开始出售。
贞观初期,朝廷对各地的读书人,并没有全员统计在册。
所以理论上,所有人都可以到各地的教育局购买书籍。
从理论上来说,就算不是读书人,也同样可以去各地的教育局去购买科举用书。
当然了,书籍的价格十分昂贵。
书籍买来又顶吃,不当穿,本来就没多少钱的百姓,肯定没有闲钱购买科举用书搁在家里放着。
而但凡购买书籍之人,都需要登记在册,购买过一套之后,一年之内不可购买第二套。
这也是教育部怕有人恶意购买书籍,而想出来的解决办法。
而为了公平起见,接下来武城村印制出来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