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书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803 字 1个月前

齐王邵璋很快被引到了华林园,身后还跟着几名宦者,抬着几大箱子书。

邵勋走了过去,拿起一本,随意翻了翻,满意道:“比起去年,好似又有精进?”

“是。”邵璋回道:“臣——儿询问过工匠,用了新墨。”

“哪来的新墨?”

“有匠人于睡梦中悟得,或神人传授。”

邵勋笑了,摇头道:“哪来的神人?怕不是此人钻研技法甚久,日思夜想,也就差那一层窗户纸了,脑中灵光乍现,故新法出。”

“阿爷说得是。”邵璋说道:“用新墨印书,字迹清晰了许多。”

邵勋继续看着手里的开平五年版《风土病》,发现北地诸州基本都录了十余种乃至数十种疾病,甚至还有图画,遂笑道:“刻版时不容易吧?有字有图,还得栩栩如生,非得能工巧匠不可。”

邵璋连连称是,但心中不以为然。

对少府来说,最不缺的就是能工巧匠。北地太平这么多年了,少府工匠队伍已经颇为庞大,技艺也越来越精巧。刻点图画,小意思了。

“就拿此版刊印。”邵勋说道:“五大书局一起印,先做到每县一本。”

说到这里,又有些感慨:“二十多年前,我还在泥地上写字教导武学生。快三十年了,今用竹简、木牍者日少,用纸张者愈多,正合印书。你打算用什么纸?”

“藤纸。”

邵勋沉吟片刻,问道:“可是江南藤纸?”

“是。”邵璋答道:“江陵那边送了千余捆葛藤回来。少府工匠剥其皮,再浸泡、蒸煮、打碎,复铺平、晾干、压实。做起来不难,唯葛藤多产于江南,难得也。”

“葛藤既能造良纸,又能制夏衫,真乃奇物。”邵勋说道:“江夏、南郡、竟陵皆有葛藤,今后当好生经营。”

“少府已经去华容开办纸坊了。”邵璋说道:“今后藤纸供给会大增。”

其实,不止开办纸坊,还圈地建苑林,专门生产葛藤,毕竟没有原材料你又怎么生产纸张呢?

纸这种已经开始加速取代简牍,但又没完全爆发的商品,说实话是一条不错的生财之道,且细水长流,经久不衰。

北方士族庄园也有造纸的,多为麻纸,质量很一般。但随着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工匠们也在尝试各种原材料,藤纸就是成果之一,但还没普及。至于蜜香纸,那就是奢侈品了,永远不可能推广普及。

少府大举涉足造纸行业,还是邵勋下的命令,直接原因便是雕版印刷带来的知识普及需求——简牍太不方便了,还没法印刷,只能抄录,效率极低、成本极高,注定要被新事物取代。

邵勋又拿起两本新书,随意翻看了下。

第一本是《千字文》,他二三十年前拿出来教导武学生的,基本已是诸武学启蒙教材之一,士族私学也多有抄录使用的。

第二本是他亲自取的名字,就叫《洛生咏》。

看到这本书时,他说道:“此书由太常、鸿胪诸官寺合力编纂,乃国朝正韵,就排在《风土病》后,第二批刊印。”

“是。”

邵勋背着手走了两步,又道:“我闻建邺有‘洛生咏’,又有‘吴越调’,两不相通,实在不成样。从今往后,大梁以《洛生咏》为正韵,通行天下。”

建邺说洛阳话的当然是南渡士人了。哪怕他不是洛阳人,甚至来自遥远的幽州,多多少少读过韵书,写过诗赋、骈文,对洛阳腔调是有了解的——不通韵,就写不好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