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险起见,南京的那一份就存放在玄武湖湖心的岛上,并且派重兵把守。

对于黄册,朱元璋可真是太上心了。

每次大造黄册,他都亲自主持。

尺寸多大,纸张选用何种材料,字体多大,全都做了严格规定,训令后世,每十年大造一次,更新内容。

他的后辈很听话,基本都遵守了。

有明一代,黄册共造过二十七次。

每次约六万到十万的册。

到万历四十一年,仅玄武湖收贮黄册已有七百万册。

然而,二百多年,黄册记载的人口总量,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

实际上,明中期人口暴增,接近上亿左右,到了晚期,可能己经超过了一亿二千万。

而黄册有时统计出来,全国仅有四千多万人囗,最多时也仅有六千六百万。

黄册作为人囗档案的真实性已有大问题。

第二次大造黄册时,朱元璋安排三千六百名国子监生在湖上搞审核。

到景泰年间减到一千八百人。

到弘治年间减到一千二百人。

国子监生每次都有宁可被开除也要逃跑。

原因很简单,白干,没钱,太苦,每查一次要一年时间。

夏天岛上潮湿闹热,岛上蚊子比苍蝇还大,从早到晚,从黑到亮,没把人咬死,却能把人吵死。

千百人在挤在小岛上吃喝拉撒,屎尿遍地,别提有多酸爽。

到后来,朝廷连几万两的审核工本费也经常给不起,所谓的查册审核,只是走个过场。

每次造新册,要新建六十座库房,经常是这边在盖新的,那边旧的塌了。

库房盖在湖上,黄册极易上潮。

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搬出来晾晒,晒着晒着就晒没了。

有时候碰到突降大雨,数以万计的黄册被泡,简直欲哭无泪。

湖上耗子大如猫,肆无忌惮啃啮黄册,顺便吞啮天下田粮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