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页

上一世自己十四岁上便中了秀才,也算是一时佳话。后来虽是投身草莽,却始终未放下书本,先生教的这些东西,自己自然上手的快。

更难得的是夫子为人处事既有读书人的耿介,却又善变通,是一个颇为圆融有大智慧的长者。这些都让陈毓受益良多。更不要说夫子的爱护,陈毓也是切实感受到了,这会儿听吴昌平说要走,自然很是舍不得。

吴昌平如何体会不出陈毓的心情,当下拍了拍陈毓的手:

“夫子晓得,我们家毓儿最乖了,切莫作此小儿女状。”

说着又转向陈清和:

“我今儿来找东翁,除了辞行之外,还有一件事。”

“我有个儿子不是在白鹿书院读书吗?前儿个给我来了封信,信中说,月中时白鹿书院就要招生了。东翁可放心,让毓儿和我一同前往?”

白鹿书院乃是大周朝第一书院,书院中大儒云集、人才辈出,名气之大,便是比起太学也不遑多让,天下读书人莫不以出身白鹿书院为荣,自来是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圣地。

因对陈毓寄予厚望,吴昌平自然希望陈毓也能入白鹿书院就读。

只这个提议,虽是有百利却也有一害——

于陈毓而言,眼下便是参加童生试也是完全使得的。目前来说,有两个选择,一则把户籍迁到方城府,在这里参加考试,一则依旧回老家,在祖籍参试。

若然回祖籍江南参考的话,自然投考白鹿书院之事就顺理成章——白鹿书院本就建在江南鹿鸣山,距陈毓老家也就几天的路程。

只是这事也有一个极大的弊端,那就是江南自来是文风鼎盛之地,真是在那里参加童生试,考中秀才的难度无疑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