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华夏五年前的文明,每一句俗语、谚语都是有出处,都是有哲理的。
就拿郑长生来,出征之日,大明帝国的皇帝陛下朱元璋亲自致祝酒词。
虽然没有当着大明文武百官的面,可是在十里接官亭的地方,尽管是北门。
北门一般都是出征或者受降,才是一国之帝王才启用的地方。
老朱能够在北门亲自送郑长生出征,这里面所包含的意义,也可见一斑了。
十里接官亭外,锦衣护卫早在三里之外就已经布下岗哨。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锦衣卫,还有老朱的贴身近卫。
可以是三里一岗,两里一哨。
防守的密不透风。
寻常的百姓,你想都不要想,十里之内,都是禁区。
老朱手里端着一杯御酒:“雨浓,此一去,千里迢迢,咱把所有的调度权都交给你了。
你就是凭着咱当初赐给你的那面金牌,你可以调动所有的大明国都以南的军队。
咱的旨意早已经下发,咱现在就盼望着你能够一战功成,能够彻底的评定国内。
弥勒教,是咱的心腹大患。
这么多年来,越剿越多,也不知道是咱的施政措施不能满足百姓的需求,还是咱真的是德行有亏。
咱昼思夜想那么久,都没能想明白。
为什么,弥勒教,这么一个国之祸害,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他们。
这次,咱可以是欲倾国之力,也要剿灭之。
你不要辜负咱的厚望,尽量能够一举歼灭之。
我大明的百姓已经够苦的了,中原连年战乱,好不容易,有了国之安稳的基础。
咱不希望再有动乱。
这次,咱把锦衣三千营都划拨给你指挥,只希望能够一战而下定。
能够稳定国内,在腾出手来收拾北元和云贵的叛乱。
唉!!我大明之百姓苦战久矣!”
老朱的话,真的如一把锋利的钢刀一般插在郑长生的心口。
老朱和刘伯温包括郑长生三个饶理念,可以是不约而合。
唯一的区别就是郑长生是穿越而来的,一君一臣,两个人都是为了平定元末暴乱,让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这或许是刘伯温的真正的政治理念,而老朱或许他也是看到了下局势,他也想要线安稳,但是最多的还是他朱明江山的千秋万代。
不过,就目前来,三个饶政治理念不约而同的重合了。
郑长生是穿越而来,他肯定不希望华夏族群四分五裂,再加上史笔如刀,言之凿凿的一笔一划的记载着呢。
他不想也不愿意过多的改变历史。
不是大汉族主意的思想在作怪,就算是为了华夏族群的不生变故,能够少一些内斗和消耗,也是好的。
所以,不管是老朱理解不理解郑长生,也不管他是抱着什么样的思想在利用郑长生,反正郑长生是已经抱着铁定的心思,一定要把弥勒教剿灭,稳定华夏国内了。
三杯两盏淡酒,这是寻常的描述,其实酒是好酒。
正是,郑长生所酿造出来的好酒。
朱四,再怎么着,有了好东西,还是想着老朱的。
儿子想着老子,老子也想着儿子,父子相亲,子孙互爱,这是老朱最美好的幻想了。
不过后来变了味道,那就是另外一了。
最起码,就现在而言,朱四还是想着他老爹朱元璋的。
在北地燕京,酿造出了好酒,还是要给他老爹朱元璋送去品尝的。
要不然,那么多的朝堂御史,随便一个人参他一本,也够他喝一壶的了。
酒是透瓶香,郑长生就在老朱一打开酒瓶就已经知道了。
这必定是朱四从燕京送来给老朱的。
目前帝都京师的所有的这种酒,郑长生心中都有数,一部分在雨花书院用于医疗,一部分是存货。
他自己拥有一部分,所有的这种透瓶香烈酒的数量变化,他心中都有数。
既然京师这边的没有变动,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就是燕京方面朱四送来的了。
满满的三大杯酒,烈酒,郑长生连干三杯,什么都没有下肚。
本来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就是心情惆怅的一塌糊涂。
什么都没吃,空着肚子跟老朱干了三杯。
老朱喝完晕乎乎的,銮驾陪着回宫休息去了。
可是郑长生就不同了。
他要赶路,三杯烈酒下肚,依着大明平常一般送行酒那般喝法。
你就是再怎么能喝,也是醉意阑珊的了。
老朱不过这次是真的下了血本了,郑长生这次出行,不但提前知会南方百官,就包括是驻地将军,都有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