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长生赶到皇城的时候,大宴还未开始。
老朱今日是谈性大发,拉着李善长的手,左一个善长兄,又一个老哥哥的,完全是话家常式的拉话。
不过可着实把李善长惊出李一身的冷汗。
别看表面上他嘻嘻哈哈的,可是心中的惊涛骇浪是一波接着一波。
他知道老朱表面上是给自己说话,实则这些话都是说给胡惟庸听的。
他夸赞自己急流勇退,识大体顾大局,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而且还说他不结党营私,一心为大明是兢兢业业。
这很明显是在说他很识相的意思,自己致士也有好几年了,别以为他想这么做。
当时他高居中书省扛把子,说是呼风唤雨一点都不夸张。
但是高处不胜寒啊,他了解老朱多过所有人。
老朱的手腕和心中的忌惮,他是一清二楚。
他致士也是无奈之选啊,当时所有的淮西勋贵们以他马首是瞻。
谁不遵称他一声李大哥,就是年轻一辈的人也都遵称一声李相。
事业正事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致士,这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的事情。
不过他还是有后手的,把相国之位给胡惟庸就是他最得意之作。
犹记得当初皇上故意说错他的年龄,说他已经是个老朽了,看似玩笑,实则暗藏深意啊。
于是第二天他就选择告老还乡。
果不其然,皇上是再三挽留后,批准了他致士的折子。
谁都不是sb,尤其是李善长跟在老朱的身边几十年了,什么是虚情假意的挽留他还是听的出来的。
这更加坚定了他致士的决心。
皇上多疑的毛病他也是心中清楚,所以当初皇上问他致士后相国之位留给谁?
他是大力的推荐汪广洋,而一点都不提胡惟庸的名字。
这也造就了老朱选的相国之人是胡惟庸的主要原因。
反其道而行之,这是李擅长留给胡惟庸的一个最后的关照。
果不其然最后老朱选择的是胡惟庸而不是他极力推荐的汪广洋。
玩心眼子,这些人谁都不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