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谢宁把这当做现代的小学,他在现代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遇到了多少老师啊,这个郭先生算得上是自己的小学老师了。
但是郭先生提出来要正式的有仪式的拜师而不是入学仪式,谢宁这才想起,这种拜师和私塾是完全不一样的,在这样的时代,拜师了就绑定在一起了,就是普通弟子和亲传弟子的区别。
如果拜师了,未来怎么都不方便。不如把自己当做上小学的时候就简单的入学就好。
郭童生想,不教蒙童,只怕教的就是童生秀才了,他好奇这人的身份,但是见谢家一家人不怎么说话,就秉持着君子之道不在追问。
就安排谢宁拜了孔子像拜了先生,送上束脩,然后给谢宁点了朱砂开慧,又教谢宁写了人之初三个字来进行开蒙,之后谢宁的蒙学生涯就正式开始了。
只是谢宁年纪太小,不好照顾,经过商量,只得谢如方早接晚上送。
但是板桥里桥头远,送谢宁去然后赶回来,一个半、两个时辰就没有了,谢老三一咬牙,用挣到的所有钱去选了一辆牛车,然后送谢宁去读书。
同时每天都拉点菜等农家作物往街上买,不求能赚多少钱,只要能勉强够谢宁读书的日常笔墨纸就行了。
每逢10天一次桥头赶集,谢家人就将关东煮的生意捡起来,竟然也就赚到了一些钱。
只是大钱没有,小钱倒是细水长流的慢慢有,一天天下来,村里人也习惯了谢宁去读书这件事情。
也看着谢宁家的日子慢慢的过了起来,但是没想到四年后的谢宁还是让他们惊讶极了,谢宁在童试中一鸣惊人。
大盛王朝的科举考试经过数年的调整,已经变得比较完善了,在正式考试之前,还需要先参加一次资格考试,用来初步筛选,就在本地的县城考试,这种考试叫做童试,也叫做县试。
而谢宁在县试当中考得了第一名,当时谢宁才八岁这就意味谢宁正式走上读书人的道路了。
其实谢宁的这一场考试颇为波折,因为谢宁的年纪小,读书又读得好,所以在学堂几乎没有交到朋友。
四年的书读下来,谢宁只是和郭童生有交流,也不曾扬名,所以考试之前因为郭童生的私塾小,也没有凑足5人互结,还是在族长里正的帮助花了钱才找到互结和具结的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