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的项目是要构筑模型,证明场的存在,由于有场的存在,按照谱系分析,应当是有中性粒子的存在。
这一次设置实验,就是想要找到这种中性粒子。
江千柔脱下了实验服,“老师,我论文写完了之后,发给您看。”
褚鱼生看着江千柔,真是后生可畏,上个实验,原本是要做维度空间方向,江千柔其实准备了两篇论文,一篇是维度空间,另一篇那就是关于场的存在,中性粒子方向。
两篇论文都发给了《科学》,但是关于场的论文,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十分大胆的设想,但是实验部分支撑不足。
没上《科学》,论文也没有继续往其他期刊投稿,而是由褚院士拍板,牵头了新的项目。
上一次江千柔是后加入的论文组,组里原先牵头人是荀景瑟,他的论文切入点和江千柔不同,在褚院士改了之后,没上《科学》这种级别的期刊,上的差不多影响力因子在22的《物理进展》这本期刊上。
江千柔进入到了闭关准备论文阶段,其实撰写论文,也是一种学习。
微观粒子的存在,里面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其实数院的于教授说得很有道理,数学是基础之中的基础,江千柔还当真考虑研究生阶段要不要双修一个理论数学的硕士学位。
等到论文写完,一边把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
一直没有放下的专业英语就在这个时候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过目不忘的能力助力,一回生二回熟,江千柔不过是两天功夫就写好了,用了一天时间,用上次老师修改的论文意见,直接把英文论文修好。
等到发邮件了之后,再按照毕业论文的要求,把荀景瑟看来十分繁琐的论文格式要求飞快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