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来这里,外面想喝水了就得花钱买,或者进小餐馆点上一碗米粉面条,再跟店家讨杯水喝。
喝了水,苏永胜感觉整个人都jīng神了起来:“庆国,什么时候轮到你结账啊?结完一起回去吧,我茶叶卖完了,街也不想逛了,没什么要买的。”
唐庆国看了看结账窗口:“快了,今天我们也没有要买的,等下顺路正好一起走。”
说完看了一眼唐嘉木,又问苏永胜:“饭吃了没有?”
苏永胜说:“不吃了,早上家里吃了来的,也不饿。你挑这么重的担子来肯定饿了,结完账得去吃一碗面吧。”
山上人来赶集,早上在家里吃了早饭下山,到现在已经过了中午,即使在家里闲着也早就吃过午饭了,何况走了那么远的山路,还负重几十公斤,哪有不饿的道理。一般都会在赶完集办完事后吃上一碗米粉面条之类的,好有力气赶路回家,但很多人为了省钱,宁愿饿着肚子回去。
苏永胜今天只是来卖茶叶,茶叶不重,没那么辛苦,他自然没有还要吃饭的道理。
唐庆国从衣兜里掏出卖茶叶的钱,抽出一张十块的,递给唐嘉木:“阿木你去吃,顺便看看有什么想买的就用剩下的钱买,我也不饿,我们就在这里等你。”
早上来的时候请拖拉机拉松脂花了两块钱,自己也算是省了力,唐庆国更舍不得再花钱吃饭了。
唐嘉木接过钱就往外走,要是上辈子的他,看父亲这样,自己肯定也不吃了,他要是不吃,唐庆国就会带着他到小餐馆,买两碗面条,一碗素面一碗杂酱面,素面一块钱一碗,杂酱面得一块五,素面自己吃杂酱面给唐嘉木吃。
唐嘉木理解大人们为什么省钱省到这个地步,上辈子上高中时,有一次寒假要回家过年,唐嘉木不幸丢了钱,没钱买回家的车票,曾经周末去搬过砖的工地也已经停工放假,他准备沿着公路走回家,说不定半路碰上拉货的货车还可以拦下来请人家捎上一段。
李秀英赶集时给学校打电话找到唐嘉木,问什么时候回家,得知情况后的李秀英慌了神,身上仅有的一点钱已经买了年货,她在街上不停地转,从街头到街尾,碰到熟人就开口借钱,要给唐嘉木汇车票钱,借钱口难开,但又没别的办法。
大家都没钱,有人身上真有点钱也不太敢给你借,谁知道你什么时候能还上,等到自己要用钱时你还不上岂不是要抓瞎。
到了太阳西下了李秀英还没借到钱,也不知道跟多少人开过口,转了多少圈街道,直到邮政下班前才终于跟三个人借到50块钱汇了过去,唐嘉木因此才得以顺利回家过年。
这还是后来唐颖告诉唐嘉木的,说那天她跟着母亲赶集,亲眼看见李秀英借钱借到哭。
现在的唐嘉木对金钱有了新的认识,明白光靠省是省不出钱来的,挣钱才是大头,吃饭钱更是不能省,饿出病来多的钱都要花出去。
唐嘉木摸了摸口袋,爷爷给的五块钱,早上给了拖拉机师傅两块,还剩三块,刚好够买两碗杂酱面,父亲给的十块钱买一碗杂酱米粉,还能剩下八块五。
唐嘉木心想,他们自己舍不得买,那就他去买,买了端过来,他们还能不吃吗。
第17章
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来,所以集市周边有好几个出入口,出入口两边都有几家小餐馆,专门给回家的农民卖吃的。
唐嘉木不打算去那些地方,他有一个同学家也是开小饭馆的,开在副街边的“高档饭馆”对面。因为位置原因,即使是赶集天,他们家顾客也不多,不像别的小馆子乱哄哄的,不过好处是平时也有生意做。
店名叫华英饭馆,取的老板娘的名字。
唐嘉木走进去要了两碗米粉一碗面条,唐庆国喜欢吃面条。他往屋里看了看,问老板娘:“阿姨,您家李睿呢?我是他同班同学。”
老板娘很麻利,米粉面条已下锅,正在打作料,她抬头笑了笑:“你是阿睿的同学啊,他刚出去买东西去了,一会就回来,你叫什么名字?等他回来我告诉他。”
“我叫唐嘉木,阿姨没关系,我就是问一下,我爹他们在松香站等着结账走不开身,您家的碗我能端过去吗?吃完再给您拿回来。”
知道是儿子的同学,老板娘想都没想:“可以可以,你端过去吧。”
转头又嘀咕起来:“可是这三个碗,你也不好端啊……”
说着又四处寻找,可能是要找好带的饭盒,唐嘉木连忙说:“阿姨没事,面条煮得久,我先端米粉,再来一趟就是。”
一会功夫米粉就已经好了,这时门口有人走进来,老板娘抬眼便招呼道:“阿睿,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