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养不会亏本,养了可能血本无归,家家户户养鸡二三十只加一头猪,已经很不错了。
村里其他人家都养了三年,楚家养了四年,赚的盆满钵满。
老大老三老四,从左到右,全盖了新房,大院子中套小院,老宅在最左边,然后是楚父楚母君君住的砖瓦房,再就是老大家,老三家,老四家。
三家全是厚土坯瓦房,还都是三间正房,东西两厢更三间的小院。
老宅给没有在家老五老六留着,等他们回来以后住。
楚家的日子过得红火,村里的人家日子也过得红火,就是那些不重视,严重重男轻女的人家,在楚父楚母的教育下影响下,也逐渐改变了对闺女的轻视。
最主要的是,村里最重要的闺女楚昭君是闺女们的榜样。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朴实的老农心中,第一次觉得,闺女养好了待好了,比儿子可靠多了。
老楚家的改变都来自楚昭君,不只是改变了楚家,还改变了东山村。
瞅瞅,方圆百里也找不到一个比东山村更富裕的村子。
怪了,不只是家家户户的牲畜养的好。三年来家家户户的庄稼都种的极好,家家户户丰收。
高中毕业的昭君,考进京都大学读书半年。
一九五七年春,华莱市火车站,昭君拎着行李袋坐上去京都的火车。
车站站台上,楚母不舍的与闺女挥手,眼泪汪汪。
趴在窗口的昭君,用力把车窗推上去,伸出脑袋,依依不舍的交代,“爹劝劝我娘,别哭了。我说的话,一定要切记啊。”
楚父也不舍得闺女,但是孩子出去读书是好事,他不能阻拦,再不舍也只能装在心里。
“记得,我回去就叮嘱你哥他们几个。放心吧,路上注意安全,别和不认识的人唠嗑,尽量少唠嗑。”
“知道。”
“呜呜”笛声响,火车徐徐开动。
楚父一把拉着楚母的棉衣往外走,“走吧,君君去读书,送一次哭一次,是成心不让君君读书是吧?”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出自自家,楚父走在村里,背都挺的直直的。
火车哐当哐当,坐在窗户边的昭君,抱着自制的双肩包,靠坐在椅背上,闭眼睡觉。
意识已经进入空间中,独自忙碌着。
身边坐的是一位老太太,衣着朴素,但全身干净整洁,头发梳的一丝不苟。
对面是一对母子:中年妇女加少年。
此时,都还陌生,不熟悉,大家各自抱着手中的包包,然后不是张望她人就是看着窗外的风景。
清早就上车的人们,还不到中午,就有人因为没有吃早点,独自开始咕咕叫。
特别是对面的少年,独自已经叫了十多分钟,看来真是饿了。
不知不觉睡着的昭君,被饭菜的味道给熏醒,对面的母子在吃饭,不过看那菜色,应该味道不怎么好。
隔壁座位的老太太,见昭君醒了,拉拉昭君的衣服问,“小姑娘,等下还有卖饭的过来。”
老太太提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