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听由仪这样问,忙道:“嫂子且说吧,路程还远呢,您也说着,我也消遣消遣。”
由仪于是笑了,慢慢道:“那是我小时候,我母亲讲给我的:说前朝扬州有个大商人,家里头做绸缎、首饰生意,那可真是日进斗金,家中金银无数,财宝满屋。他家里共有两个孩子,一个大的,男孩儿,只唤做海哥儿,因是家中独独一个的男丁,宠的不成样子,小小年纪学得满身纨绔子弟的习性,于读书财务上半点不经心,每日只管沾花惹草,做些不着调的事情。
还有个小的,女孩儿,小了海哥儿两三岁,性格最是和婉端庄,也聪明伶俐,自小由父亲亲自教养,万分珍爱。于财贸事务上的天分比她哥哥更是高了不知多少,胜过了世间大半男儿。只苦于是个女孩儿,也不能做一番事业,只能于内宅之中侍奉父母双亲,日后许个好人家,为人主母操持家计,也算好下场。
偏偏天有不测风云,那大富商就早早病逝了,留着孤儿寡母三人,寡母无能,海哥儿又是不通这些事务的,最不当事,也保不住家业。最后还是那姑娘站了出来,受着人的非议掌着铺子撑起了家业,眼见家业蒸蒸日上,到底是个姑娘家,又被人惦记——原来是当地巡抚的嫡子看上她,要她嫁过来为妾。其实哪里是看上她,足足是看上了她手下掌着的一份家业罢了。
本来,这姑娘想着,家里已稳下了,她将家业交给哥哥,再有自己嫁给一方大员,也能撑得住。偏生这日那海哥儿出门跑马,路上被人冲撞了,一跤跌得,自此竟然成了废人!姑娘便想:这家里已经这样了,我若走了,家里该怎么办呢?
于是姑娘便下定了主意,此生就守着父亲留下的这一份家业过日子了,也回绝了巡抚家的差事。那巡抚公子听了只说姑娘看不上他,哪里愿意?几番逼迫。姑娘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半身遁了空门,从此在家礼佛,让人称一声‘居士’罢了。又给朝廷捐了足足十万两雪花银,朝廷便给她家颁发了一块儿‘大义之家’的匾额,巡抚公子虽气急败坏,到底顾念着名声,只得愤愤地泄了口气,不再提着此事。
姑娘从此就在家守着家业,再过些年,那巡抚因贪腐之罪下了狱,姑娘方才复了身。她将家业交给自己一手教导出来的侄儿,带着几个心腹四方周游,赏阅名山大川、四时美景,一生未嫁,虽有几个入幕之宾,却也只当取乐罢。”
她说了长长一段话,又对着宝钗歉意一笑:“我也没什甚个文采,就这白话讲个故事,妹妹请见谅吧。”
又问宝钗:“妹妹你说,这姑娘的日子,到底过得怎样呢?”
宝钗愣了半晌,忽然笑了:“听嫂嫂这故事这样长,怎得主人公却没个名号?”
由仪歪头看她:“我当妹妹是个聪明人,怎不知,这故事里的人物都是不定的,她能叫花儿、草儿、娟儿,也能叫宫裁、宝钗、黛玉,不过是个代号罢了。”
宝钗听了,笑道:“是我愚钝了。”又若有所思道:“要我说,这姑娘的日子过得是不错的,女儿家有自己的事业,何必仰仗那些男人呢?容我说句大逆不道的,即便是养两个戏子伶人取乐,做的隐秘,外人怎知?”
由仪仔细看着她,忽然笑了。
此时的宝钗,和原本的宝钗,又何止是天壤之别呢?
走着走着,已能见到山顶上的亮光了。
宝钗便对由仪笑道:“稻香村到了,嫂子留步吧。”
由仪点了点头,对她含笑道:“那就就此作别吧。”
又忽然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我听说今日王家席上有请了好几位王爷?果然不愧是王子腾大人的夫人寿辰,热闹繁华也不是旁家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