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写信给卡罗琳,请她给西奥寄去300法郎,是今年下半年的津贴。

她不能过多的干预文森特的成长,之前就已经干预的太多了,她担心自己的出现毁灭了他成为艺术大师的可能,虽然更有可能,历史的车轮无论怎么变向都无法阻挡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两个人实际都退让了一步,维塔丽不再直接跟文森特联系,加百列默许了她可以继续资助文森特,并可以假装他不存在。

这还挺好的,问题很圆满的解决了,两个人都感到满意。

*

既然是在埃及这种具有浓郁异国情调的国家,那么写一本有关埃及的也是不错的。维塔丽寻思着该写什么呢?

目前欧洲流行的还是现实主义题材,特别是法国,旧王朝完蛋了,没有皇帝或国王,贵族们要么流亡要么夹紧尾巴做人;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兴起,工人阶级的力量也逐渐壮大,全民识字率的提高(包括女童入学率的提高)造就了大批能读书看报的平民,这一部分的民众数量庞大,是书籍报纸的潜在消费者,工作之余的消遣花钱最少的当然是了,这就意味着,销量会不断提高。

报纸的销量提高就是一个显著的指向特征。

她跟福楼拜和左拉、莫泊桑写信都说到这一点,不远的将来,的销量肯定会逐年增加,出版物的种类也会更加丰富,法国的创作会进入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会涌现出众多作家。谁出名早、作品多,谁就会占领这个物的市场;左拉目前是大概14个月到18个月就能有一本出版,这个节奏正正好,作家不会太累,又能保证市面上总有你的新书出版;

新书的出版带动旧书的持续销售,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基本就能躺着赚钱了。

她的理念跟左拉是相似的,左拉也这么认为,之所以他这么勤奋的写作,当然是因为生活窘迫,年收入1万法郎是一个门槛,过了这个门槛,你就能算是一个在文艺界有姓名的大佬了。

左拉有没有看出未来出版的繁荣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左拉本能的抓住了这个未来。

能像福楼拜一样只凭一本《包法利夫人》就名留法兰西史的作家不多,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都是著作等身,屠格涅夫因为不差钱,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上,产量也很可观;福楼拜一方面是强迫症和龟毛的性子导致他写作速度很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梅毒畸变使得他无法流利书写,但有了秘书之后,他的创作速度提高了。

所以,有钱和没钱都能大大刺激创作欲望。

普通群众喜欢现实主义的题材,是因为这类作品贴近生活,直接反应底层人民的痛苦和磨难,读者能引起共鸣,但他们应该也会喜欢虚构内容的,比如很久以前她看过的《大西岛》,就是一本场景和人物半真实半虚构的冒险,于1919年出版——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这本书呢——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欢迎,第二年便获得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大奖。

*

【所有的故事都是爱情故事。】

维塔丽在稿纸上写下这样一句。

*

空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