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言之觉得这回负责押送救灾粮食赈灾的钦差大臣还是挺给力的,什么是救灾粮什么是接下来可耕种、种粮分得清清楚楚,但就是没防着老百姓们将救灾粮、种粮一起给吃了…

“皇庄还有留作种子的粮食吗?”啼笑皆非的劲儿过后,季言之转而问兼管皇庄收成事宜的王承恩。

王承恩回答:“留了一些不多,堪堪够皇庄里的农户们来年耕种。”

季言之蹙眉起来,王承恩又道:“其实陛下,老奴不倾向于将皇庄剩余的种粮再押运至山西、陕西两地。山西、陕西两地年年天灾不断,收成真的算是听天由命,这回虽说蝗灾刚过,但谁又能保证接下来的一段时日会风调雨顺,而且将种粮果腹的事情不加以惩处就再送种粮的话,焉知山西、陕西两地治下的百姓下次还会不会明知故犯……”

“朕明白你的意思,只是惩处之事不要再提,如今天灾不断,百姓皆苦,山西、陕西两地百姓更甚,朕相信如果饿得实在受不了,谁愿意将来年的希望给吃掉。”

季言之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下回明知故犯,朕不能因为这可能会有的猜测,就放弃再次命钦差大臣负责亲自押送种粮的事情。在朕看来,无所事事、四处流荡、无种下地、无地可种的老百姓可比流寇的危险性更大,大伴儿以为何?”

季言之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了,王承恩还能说什么,只能积极的领下再次调拨~种粮押运往陕西、山西两地的工作,务必让保证皇庄来年不荒废的情况下,让陕西、山西之地的田野皆有庄稼可种。

王承恩请领的事儿吧,说简单倒也不简单,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明官员们有一个让季言之都有些脑壳疼的尿性,那就是死抠死抠,只要是正常渠道,那就别想从他们手中抠出任何一点属于他们的东西。

当然也有真爱民如子的官员,但他们大多两袖清风,日常开销都赖以俸禄,宦官中难得的好公公王承恩又怎么舍得让他们慷慨解囊呢,所以少不得请奏了季言之,动用了一些私库银两,买了一批种类繁多,但胜在好种活的粗粮当做种粮,亲自押运送到了陕西、陕西两地。

第二批种粮抵达陕西、山西两地后,在王承恩所率领的东厂厂卫以及随行的锦衣卫们的监督下,倒也顺顺利利的种在了地里头。接下来的日子,估计是这方小天道被季言之变着花样儿骂怕了,一直算是风调雨顺,让全国各地,甚至陕西、山西两地都迎来了大丰收。

而田税的降低,让百姓们手中留着的存粮多了不少。这样的事情,很大程度上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毕竟以物易物,可是老百姓们的拿手好戏。

季言之很满意这样的现象,所以在接连下了几道支持鼓励南货北运的经商圣旨后,季言之又开始干起了熟得不得了的业务,开海禁,设立对外贸易的国际码头。

这事儿是户部尚书毕自严负责的,相较于他那占着茅坑不拉SHI的上任,毕自严简直可以用殚心竭虑、兴利除弊、多有建树这类的好词来形容。

总之在毕自严的安排下,开海禁,设立对外贸易的国际码头的事情得以顺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