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初,张炯还要收拾兵马继续往前推进,此时又接到史鼎的求援信。贾宝玉看完信就问送信的人:“你们侯爷还接着收税呐! ”王子腾都在心里骂史鼎不懂事儿了,这已经是第四封信了。第一封,张炯虽说没派兵,依旧解释了一下目前平安州比较要紧,教史鼎调本省兵丁马上行动灭了这苗头一切都好,王子腾也写信把自己的血的教训告诉他。没料到史鼎根本不顶事儿,他是鸡蛋过手轻四两的主儿,平时也不肯花钱装备兵丁训练士卒,等到要用的时候,谁会为他卖命?就算大家肯出力,装备不够好,破铜烂铁的刀枪还不如锄头锋利,那可真时卖了老命了。

第二封信至的时候,贾宝玉写信给他,请他多少拿出一点之前贪墨的银子来安抚一下局势,把兵抚好了好保命,今年的税少收一点,让民看到一点希望就不会造反。史鼎不想吐钱,侄女出嫁他赔送了不少嫁妆,又往京里送了许多银子打点关系,剩下的本已不多,更要攥在手里死活不松手。再者今天的税不收有什么用?史大人去年的时候已经把今年的税收完了……

于是就有了局势恶化之后的第三封信,此时张炯正忙着收拾平安州,正在关键的时候,哪敢分兵?史鼎等不及了,干脆打了报告给皇帝,说张炯按兵不动作壁上观,意指这里的问题是张炯造成的。张炯能不火么?贾宝玉都火了。直接对张炯道:“药医不死病,佛渡有缘人。”

如果说之前还看在亲戚的份上觉得能拉则拉不能拉则放的话,贾宝玉现在是巴不得史鼎去死了。一旦讨厌上了一个人,他的什么坏事都能想起来,又想起湘云幼时的孤苦可怜,亲叔婶拿她当针线上人使唤,越发的去劝王子腾:“对亲侄女都这样,也不必管他了。如今对他倒是雪中送炭了,也指望不上他日后也能这样对咱们。”张炯从旁听了,就心里有数了。贾宝玉骂完了,狞笑着对张炯道:“咱们也得上折辩上一辩,只是圣上未必有心看咱们打官司,不如认个错儿……”以退为进。

皇帝本人衡量了一下,为着一直危险却事态没有严重的史鼎处再选一支军队去,很不划算不说,要是再选个‘猪将’,太丢脸。不如让张炯去呢,朕都付了他一半的账单了,这钱当然要花得值得才行。同时,皇帝接到了张炯和贾宝玉的联署密折,请皇帝对史鼎处表个态,比如:批评史鼎做得不对,或者调他走,暂时平了民愤,这样或许就不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即使有,也能发展得慢一点。

贾宝玉因为担心皇帝怕这是双方磨牙,因为据唐佑夹在指示时的小抄讲,史鼎也打了他们的小报告,于是贾宝玉特意说明了自己不愿意坑亲戚,这是为了史鼎好,更是为了国家好,最后缀上一句‘平安未平,陛下已忘事之肇因乎?’

皇帝正要用着张炯呢,那边儿史鼎也闹得委实不太像话了一点儿,一省大事毕竟人多眼杂,多少有些风声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官场上的人,谁就能对一个空降来的只会捞钱又不会来事儿的上司尽心尽力?皇帝就知道史鼎为官不厚道,与张炯这里的认错态度一对比,皇帝又收到贾宝玉的小报告,越发瞧史鼎不顺眼了。皇帝马上就拍了桌子,严旨切责了史鼎,但是同时也命张炯要加快进度。

史鼎遭了训斥,吓得要死,但是辖内之事实在不是他的长项。史鼎一面继续打点搜刮金银珠宝往京里疏通关系,一面装孙子求张炯这里帮忙,亦写信给王子腾、贾宝玉求援。王子腾自身难保,贾宝玉根本觉得他死活无所谓了,勉强写了一封此处不由本人作主的信而已。

张炯心里转了好回主意,最终还是道道:“带个信儿去,我奉命是来平平安州之乱的,便是要驰援了,也要先了结此处才好。叫你们家大人先顶上一个月,一个月后,平安州稳了,我才能动,不然出了事儿,谁都担不起。”打发走了人。张炯直叹倒霉,本来能很轻松完成的任务这会儿又来了个添乱的,还不能不救,因为……圣旨已经下了,命张炯尽快平定平安州,然后挥师去史鼎处。

贾宝玉办这些事之前就问过张炯,张炯最初就是在这上头栽的跟头,他不会再吃这个亏,再说了上任平安州节度使搜刮来的东西,被哗变士兵一抢,最后又转到了张炯的手里,抢这些东西可比刮穷老百姓的地皮丰富多了。所以张炯很大方地一甩手:“这些介石看着办就好,不必问我,我只管行军上的事儿。”贾宝玉接口道:“那我就只管文书上的事儿啦。”两人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