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一开始没多想别的,虽然也想过靠着嫁人来摆脱麻烦,却也没想过嫁到什么农户家,好歹也是童生的闺女对吧。当时只想着城里住着麻烦多,那若是去了乡下是不是能好些,所以想寻着这个关系询问一二,可等着遇上了王大娘,让王大娘那一箩筐的介绍条件那么一说,她算是彻底让老王家给套住了。
二十五亩的田地?甚至开春还会继续开荒?将来即使分家,作为次子的那个也有可能有十五亩?这个不错啊,这年头,能有十亩地,基本就不愁吃喝了,有这么些地,而且听着还有打猎的本事,这将来日子能差?再不济,只怕也比她爹在的时候,日子好过些。
等着王大娘在知道她是童生的闺女,弟弟也读了几年书的时候,开出来条件说,只要她嫁过去之后,能帮着教导家里的娃子读书识字,王家就肯帮着养大她弟弟到十五岁,甚至在她弟弟十五岁之前,帮着他们二房攒钱,将那城里塌了一半的宅子修好,让她弟弟不至于连个家都没有的时候,这于氏那是半点的犹豫都没有
了。
那塌了大半,基本已经没法子住人的宅子是她不知道转了多少想头,都觉得绝望的大问题,连着吃饭都成问题了,你说,她能有几个钱修房子?若非那宅子好歹是祖宅,要留给弟弟唯一的财产,她真的是连卖了房子的心都有了,那是越看越头疼。
如今好了,只要不要聘礼,她就彻底放下抚养弟弟的负担不说,连着这房子都能翻修保住,真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什么?嫁妆?虽然他家不是什么大户,可女孩子从小攒嫁妆的规矩还是遵守的,再怎么艰难,她娘多少也给她留下了一些东西,旁的不说,针线啊,匣子啊,总有那么几个。再不济家里的书本家具也能暂时充当一下,等着将来房子好了,家具总是要新作的,书也能给他弟弟重抄一份。
如此一来,你说,这王大娘这媳妇娶得是不是很实惠?虽然让家里多了长嘴,未来六年多了攒修房子钱的事儿,可好歹,暂时是不用花大钱了,大儿媳妇也不会吃味了,家里这一碗水妥妥的十分平稳。
而除了王大娘,赵老爹也顺利的在托了焦裕丰和王大娘之后,给自家儿子,诨名五子,大名赵多寿的儿子寻到了合适的媳妇。这一个更绝,因为那是带着侄女嫁过来的,还是自己送上门来的。
至于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个周氏,她哥雪灾的时候死了,又没有儿子,所以嫂子在第一时间让娘家给带回去了,正准备再嫁好给娘家再换一次好处,度过雪灾。而家里原本的一个小院及零星的东西,则让近来损失颇大,急着弄钱买粮修屋子的族人给霸占了。这一家子如今只留下光溜溜的这么一个5岁的侄女,和这个周氏15岁的姑娘,除了身上的衣裳,什么都没给不说,还差点被卖了。若非时机不对,雪灾中族里死了不少人,各家事儿多,又有前头分刮她家老哥的遗产分赃不均的事儿在,这会儿她们姑侄两个还不定在哪儿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婚事说的比于氏都容易,为了不被卖到肮脏地儿去,在听到好心的某个族人偷偷传来的消息之后,她急匆匆的就带着侄女来了焦家,通过王大娘和老赵家说好了,只要帮着养活侄女,一直到侄女嫁人就成,她也没嫁妆,更不需要聘礼,唯一麻烦的就是压制住族人,免得他们寻上门来生事儿。毕竟这年头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这自己给自己说亲,可不和规矩,容易让人诟病。
生事儿?通过焦家保媒的婚事,哪个敢生事儿?老贾家的门楣这个时候还是很个不字?别说是焦裕丰和焦大了,就是王大娘都敢打包票。只要传回去,不单没事儿,只怕还会乖乖的来两个族中长辈,在婚书上签字,将这脸面给糊弄住,混个红包什么的,因为他们惹不起啊。
至于这侄女?那更不是事儿,他们村子如今的局面很明显,那就是村中男娃比女娃多,这样的情况下,多一个未来的可从小看到大,知道品行的联姻对象,只有欢迎的,没有决绝拒绝的道理。至于周家?只怕也没人愿意养这么一个小闺女吧。所以亲姑姑带走,合情合理的很。
有了这么两个,接下来有关于二奶奶关于要给他家善哥儿寻个童养媳的事儿就更简单了。都不用焦大出面,城门口的木头就帮着寻出了他辖区内知道的,品行还算可以的,刚死了唯一血亲祖父(城东打更人),成为孤儿的一个11岁小女娃。只要帮着葬了那老人,这孩子直接就能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