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可以说是一份为楚秋九量身定做的隆中对。
在诸葛亮的书信里,他是这样给楚秋九规划的:
先是在南楚开科取士,拉拢天下读书人。
然后通过丝绸之路赚钱充盈南楚。
百姓们手里有钱了,南楚就有资本争雄天下。
读书人在南楚中了进士,直接封官。
头一年的进士,全都封到南楚的南边戎州。
戎州乃是蛮夷之地,读书人去了那儿,就可以教化他们。
同时镇南公府再把从丝绸之路上赚到的钱用于戎州的建设。
双管齐下,南楚的大后方就算是安定了。
而且还能从戎州征集一支战斗力十足的军队。
第二年中的进士,全都封到南楚的东边巴州、梁州、通州等地去。
这些地方不属于南楚的境内对吧,没关系,从戎州征集的那支军队开拔,先进城把官员们捉了,让后让镇南公府的进士走马上任。
如此一来,这些地方自然就成了南楚的地盘。
等到了第三年,镇南公府的科举再扩大范围,全炎朝的人都可以来参加。
那个时候,扬州来的学子中了进士,就封他们一个扬州太守,一个扬州司马,人多的话,直接把扬州的官职从上到下都封给他们。
至于说他们怎么当上官,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能参加科考的,多半都是当地有钱有势的乡绅。
只要给了他们一个名头,他们自然有办法当上太守。
按照这种模式,不出五年,整个炎朝,各州各郡都有镇南公府的势力。
到那个时候,镇南公府兵强马壮,就算不主动起兵,天下百姓也得盼星星盼月亮的希望镇南公解救他们。
这是诸葛亮给楚秋九信里的内容,楚秋九一看,连找霍让商议都没商议,马上就同意了。
毕竟结合着镇南公府现在的局势来看,这个方案虽然很大胆,可可行性十分的高。
霍让却对这个方案持反对意见,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一旦这样做,镇南公府会瞬间成为朝廷的讨伐目标。
毕竟造反这事,其实对于朝廷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
朝堂上那帮大佬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收到各地的奏折,哪里哪里又有人造反了。
哪个王又因为哪些事起兵了。
再加上炎朝的这些王爷们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乱,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
他们自己都斗得不亦乐乎,哪里还把其他人放在眼中。
这也是霍让认为,镇南公府即便伤到了太子,朝廷依旧没有来讨伐他们的原因之一。
可一旦镇南公府要开科举取士了,性质就不一样了。
这就不仅仅是造反那么简单,而是要诛炎朝的心。
但凡是掌权者,绝对不会容忍镇南公府的这种行为。
因此霍让虽然对诸葛亮的这个方案十分的满意,但却也因为这一点,极力的反对。
可如今,皇后派徐妙锦这个亲妹妹来议和,摆明了朝廷的态度至少皇后的态度是不反对镇南公府开科举取士。
那么这个方案最大的弊端也就没有了。
霍让的担心也没有了必要。
整个局面对镇南公府来说,一片大好。
可越是这样,霍让越觉得不对劲。
他看着坐在对面,宛如一尊雕像,周身上下充满与大殿内气场格格不入的徐妙锦,心里的疑惑更深了。
“徐真人,恕在下冒昧,皇后娘娘难道没有其他的要求么?”
霍让直截了当的问道。
楚秋九坐在一旁,饶有兴趣的看着徐妙锦。
霍让的疑问也是她想问的。
皇后派自己的妹妹前来和自己议和,目的是什么,大殿内的人不知道,霍让也不知道。
可她楚秋九却清楚的很。
因为皇后在给自己的公文之中夹杂了一封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直接了当的就说了,她皇后想要当皇帝,需要镇南公府的支持。
而且皇后给楚秋九许诺,只要她当了皇帝,就封楚秋九为镇南王。
这个镇南王和梁植当初隔空封赏的镇南王不同。
乃是货真价实,地地道道可以世袭的镇南王。
真诚而又粗暴,简单而又直接,不由地楚秋九不相信。
因此在潜意识里,楚秋九已经同意了和皇后联盟。
只是她还想看一看,在明面上,皇后要怎么和自己讨价还价。
徐妙锦见楚秋九和霍让看向自己,微微皱眉。
她本并不擅长应对这种事情,只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执念,咬牙坚持着。
“吴大人,你和镇国公说一说吧。”
徐妙锦看了看一旁的吴正,吩咐道。
吴正这帮朝廷官员一听徐妙锦要来,还没等徐妙锦进成都,就带着人前去迎接。
因此在来的路上,他们早就从徐妙锦口中打听到了,皇后派她来的目的。
此时徐妙锦一叫他,吴正施了一礼,从怀中拿出一份奏折来,打开道:“回禀国公,对于南楚开科取士,摄政王是同意的。但是有以下三点,必须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