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249(二更) 奇观之论

但没等沮授开头,袁绍自己就已先打消了这个想法。

兖州乔氏本身的名望远不及乔琰本人,所以她可以轻易地做出这样的取舍。

袁绍却不行。

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之名,正是袁绍目前还不能舍弃的东西。

若非是这赫赫世家的声望,他无法在董卓祸乱洛阳之时号召起这样的一支队伍,也无法让他在迎立刘辩于邺城后得到这样多的支持,并以最快的速度与河北士族达成统一的意见。

这是他发展的根基,而不是个可有可无的添头。

所以他还是得继续和袁术斗下去,直到将正统彻底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也绝不能再让袁术说出什么“绍非袁氏子”的舆论攻击。

“明公……”

沮授这个劝阻的说辞刚出,就见袁绍摆了摆手:“你不必多说了,我只是有感而发罢了,并不是真的想要这么做,这条路她乔烨舒走得,我袁本初走不得。”

袁绍说到这里,又不无感慨地说道:“我是实在羡慕两个人,一个曹孟德,无论是夏侯氏还是曹氏都给他出了不少可用的人才,一个乔烨舒,白手起家到如今,说分宗就分宗。”

得亏这两人没全部站在他的对立面,否则袁绍非得膈应死。

沮授只能安慰道:“明公至少还有几个聪慧的儿子,等几位公子长成,必定能成明公的臂膀股肱。您还有个得用的外甥高元才,堪称才志弘邈,文武秀出。再者说来,汝南袁氏子弟中并非人人都为袁公路一时之声势所慑,那袁伯业不还是您的助力吗?”

听到沮授提及袁谭、袁熙、袁尚这三兄弟,高干这个确实争气的外甥,以及并未站错过立场的袁遗,袁绍原本郁结在心口的一口气微微一松。

他回道:“是啊,且看她今日得意,明日又能如何呢?”

从乔玄这头传承下来的这一支,可只剩下了她一个人。

在如今这等战事争端莫测的局面下,这种孤立的状态看似果决,实际上却暗藏着一种并不安定的要素。

还是该当如他这般子孙在侧,宗族林立的样子才好。

若乔琰知道袁绍此刻在想些什么,大概并不会对他有什么羡慕的情绪。

毕竟他的三个儿子争夺继承权,也迟早要让他再头疼一回的。

如果他能活到这个时候的话。

在将分宗立户一事于长安城中交代妥当后,她就动身赶赴了并州。

要说谁对乔琰从乔玄开始分出独立的一支来最是支持,可能还真不一定是为了君侯的未来勤恳工作的程昱,而是——

蔡邕。

“伯喈先生不是前日还带着人上山采摘野菜,不慎折了脚,可以不必这么早就赶过来。”

因天色尚早,乔琰没往乐平住处休息,而是直接策马赶来了乔玄的祀庙,与从朝中借调来的礼官商议宗庙另起扩增之事,以示独立成户的传承。

可才没说上两句话,就听人说蔡邕赶来了此地。

乔琰出了庙门就见到蔡邕走路的时候还有些跛脚,看得她好一阵的无语。

但蔡邕显然不觉得其中有什么问题,也浑然不觉他这做法是不是容易给小辈留下一些错误的指导。

跟在他后头的曹丕便听着蔡邕用格外骄傲的语气说道:“这乔公祀庙之中,碑铭是我写的,三篇鼎铭是我写的,黄钺铭也是我写的,现在既然要行扩建分宗之事,是不是还应当有一篇新的碑铭石刻作为纪念?”

这篇铭文必须是他的活,可不能交到别人的手上。

一听这话,乔琰不由扶额失笑。

就因为蔡邕的三鼎铭与黄钺铭,在汉代的考古学上,乔玄已经是已知在纪念性碑铭种类上最丰富的一位了,现在还要再加上一篇扩建分宗碑铭的话,大概到了后世就更没人能跟他相比了,除非还有人能想出什么更加特别的纪念方式。

而这样一来,蔡邕作为乔玄忠实粉丝的身份大概也就更能盖棺定论了。

眼看蔡邕这么一副“你如果不让我写我就坐在这里耍赖”的表现,乔琰除了答应他大概也没别的办法。

一听乔琰应允,蔡邕顿时就精神了,“腿脚不好也不影响我写铭文嘛,这是两码事。”

他甚至还活动了两下腿脚,以示自己确实没什么问题。

虽然下一刻,他就因为不小心拉到了扭伤的地方,表情也跟着有一瞬的扭曲。

乔琰:“……”

曹丕:“……”

两人对视了片刻,很难不怀疑在眼前这三个人里,年龄最小的其实是蔡邕。

为了争夺这个写祭文的权利而匆匆赶来,和为了图口腹之欲上山扭伤腿脚,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是哪个举动更加幼稚。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可能也是汉末文人的赤子之心吧。

乔琰低头看了眼这个年龄更小的,想到他在传闻中为了祭奠在大疫中过世的王粲,让与他同往祭奠的伙伴跟他一起在王粲墓前学驴叫,因为王粲生前最喜欢听这个声音,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和蔡邕也不用分个伯仲了。1

不过现在有华佗领着弟子,早早为战乱和天灾之中的大疫早做准备,建安七子中死于大疫的大概并不会像是历史上这样多就是了。

她收回了看向曹丕的目光,见蔡邕已从先前的腿脚疼痛中缓过了劲来,便请他一并往内来。

因单独开宗立户的缘故,此地将不再只作为对乔玄的祭祀之地,譬如原本只有衣冠冢的乔羽夫妻也会被搬迁进来,这才需要进行扩建。

又因乔琰这位发起分宗之人,哪怕只按照她如今这个大司马的位置,在对大汉的贡献上也已不低于乔玄,将来也大概率会出现在这里,所以在这祀庙的主次之别上就需要有所考量,不能完全以乔玄为中心。

这就是从长安城中请回的礼官和乐平这边的建筑工匠师父所需要考虑的事情。

蔡邕沿着划定出来的新区域走了一圈,对于自己可能不只是一两篇文章可以发挥这件事还是很满意的。

他道:“当年跟着你来乐平,送乔公遗体安葬于此的时候,可没想到此地还能迎来这样的发展。乐平成郡,祀庙扩建,想来乔公如能泉下有知,也该当欣慰不已了。”

“这分宗分得好啊,昔年乔公在洛阳做太尉,也曾有人相问,何以不擢拔族中子弟。真能扶的,带一把也就算了,但扶不动的,难道要扶持起来成为牵连全族遭到清算的靶子吗?”

只是蔡邕又不免有些忧心地问道:“只是这样一来,你所归属的乐平乔氏是否人数太少了一些?”

人少清净,是好事,但人太少了也是坏事。

乔琰回道:“倒也未必像是您所想的那么少。”

身在乐平书院内就读的乔真就在随后被乔琰找去商谈了两句。

问的便是,她是愿意继续归属于兖州乔氏,还是愿意转移到乐平乔氏的宗族之中。

乔琰道:“你可以放心一件事,我与兖州乔氏划清界限,并不是说要让你明日就得从这里搬离出去。你既然还没从书院毕业,此地就还是你的进学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