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迟来地公布了“倒钞法”。此法却悬于表面,没有能落到实处。
最大的阻碍就是宝钞的发行数量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限制。
旧钞越来越多,无法及时换成新钞,继而让新旧钞差价、宝钞贬值、物价上升等等问题频频涌现。
导致宝钞贬值的另一个因素,是官府只管发行但不管回收。
在朱元璋推行宝钞时,规定民间禁止使用金银交易。想要大额交易,必须把金银兑换成等额的宝钞。问题在于再想用宝钞换回金银时,明朝政府却不允许了。
宝钞回收到朝廷手上的数量非常有限。
缴纳商业税时,按照七成宝钞三成钱币的比例,可以让宝钞回流。
明初却推行重农抑商,赋税的大头是田赋,商业税所占比很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间宝钞积压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能不走向贬值崩溃的结局。
洪武八年初次发行宝钞,合价一贯铜钱为最大的面额。
在洪武二十三年,一贯面值的宝钞事实上只能折价铜钱250文,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七十五之高。
等到洪武三十年,沿海地区基本都不用宝钞而自发使用白银进行贸易,百姓们已经主动停止使用宝钞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其根源失败于何处?
个人认为是明朝统治阶层在思想根源上对货币与经济的认知不充分,这从《元史》的编纂中就可见一斑。
《元史》为明初所撰写。
关于元代的货币史,其中《食货志》第一卷 列出了《钞法》,但仅仅用了829个字描写了从忽必烈时代的中统钞刊印到元末至大银钞的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