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终是达成合作的基础。洪武四年,怀良亲王派使臣来大明,奉表笺向大明称臣,依制纳贡。
然而,朱元璋没能高兴起来。
那会他才终于理清了东瀛混乱的内斗局面,原来怀良亲王不是正统意义上的日本国王。
元末明初,东瀛处于南北朝期间,战乱不断。
怀良亲王之所以转变对大明的改变,是因短短几年东瀛的内部格局发生巨大改变。怀良亲王的势力大不如前,才会向大明称臣,都是妥协之举。
明朝当然不愿认可这样的怀良王。
再派使者去东瀛,想与日本的正统掌权者建立外交关系。
两国之间却未因此步入稳定往来状态。
由于东瀛内斗不休,割据势力不臣服于天皇。
那些地方势力抵达大明后,朱元璋拒绝承认其合法性,不与进行朝贡贸易。
洪武十四年,怀良亲王竟是厚着脸皮也派来使者,但被大明拒之门外。
此子以前犯下杀害大明使臣的旧账,怎么可能给他好脸色。怀良亲王对于过去的错误毫无悔意,还在回信中频频挑衅。
朱元璋早就受够了东瀛的反复无常,在意识到日本内斗不止没能力处理倭寇后,他就改变了对于倭寇的处置策略。
实施海禁,令部分沿海居民内迁。制造无人地带,不让倭寇一靠近沿海就能抢掠财物。同时增加大明的海防力量,巡视海上对抗倭寇。
其实,这样做仍有令人不悦之处,没有对东瀛本土加以强力回击。
偏偏碍于元朝的前车之鉴,蒙古两次东征日本失败了,皆因海上气候环境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