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阳陵虎符,是嬴政给阳陵守将的兵符。
它由青铜制作,成卧虎状。因为年代久远,中间的对合处锈死,现在已经无法将其左右分开。
依旧能看到左右两半的虎颈背部的错金文字,各有十二个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2
秦汉时期,符牌多用于军事信物。
随着朝代更迭,符牌的属性变得更宽泛,多了政治权力的识别功能。
唐承隋制,在其基础上做出修订。
一说李唐为了避讳先祖李虎之名,改虎符用兔符,不久改为鱼符。
鱼符的用途大致分成了两类。
铜鱼符袭旧时虎符的性能,依旧作为调兵凭证。
另外出现了随身鱼符,“明贵贱,应征召”,作为一种身份象征。
初唐时期,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鱼符,且太子、秦王、官员的鱼符材质各不相同。
佩戴鱼符时,朝廷还给配了相应的鱼袋。等到了宋朝,废鱼符而留鱼袋。3
时至明清,符牌变成了牙牌。长得有些像是我们使用的大号名片,当然不似名片用纸制作,而是用兽骨、象牙、木头或金属制成。
它的使用者不再局限于中上层官员,而往下层延伸,小吏也会佩戴了。
这大致就是历史上身份证明的演变轨迹,以下放几组文物照片,供大家围观欣赏符牌的变化。
照片:1-36jpg 】
水镜中展示出的一幅幅符牌对应图。
最后一张是标注为「乱入的手写纸质名片示例,给明清牙牌做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