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赵曦觉得以赵起的成绩和心气,总该考二中才对。要上就上最好的高中嘛!
“你怕考不上吗?”
“不是。”赵起无声的笑了笑,“一中和二中的升学率差不多,二中每年的清北率比一中高,但一中的重本率比二中高,所以,不能说二中就比一中好。或许应该说,两个学校的教学理念不一样。一中更注重升学率,重本率,老师管的很严。二中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学校里有很多社团,来发展孩子的兴趣与特长。我觉得一中更适合我。而且,我也有信心能考上。”
赵曦点头,赵起能客观的分析两个学校的优点,并且有坚定的信心,让她十分欣赏。
她认为,一个人就是要能理智的分析面对的问题,而且要有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前进才行。
“你觉得赵好和赵来有希望考上吗?”
如果三个孩子都上一个学校,相互之间能有些照应,一起上学放学也方便。
赵起一刀一刀的切着肉,迟疑片刻,才道:“我觉得,如果他们努力的话,应该可以。”
肉切好了,他把肉放到盘子里,又道,“我听老师说,今年滨海市初升高出台了一个指标生政策,就是一类二类高中,给每一个初中一定比例的指标。达到指标生资格的学生,可以低于录取线三十分录取。”
赵曦第一次听说这个政策,“哦?这个是怎么执行的?你跟我说说。”
赵起不疾不徐的说着,“打个比方,一中和二中是滨海市最好的学校,具有发放指标生的资格。我们所在的四十九中一共有二百个学生,根据比例,可以给与四个指标生。这四个指标生的成绩即使达不到一中二中的录取线,但只要在三十分之内,也可以被录取。”
“就是说,如果一中的录取线是五百分,指标生只要考四百七十分就可以被录取了?”
“对。”
“这四个指标生怎么确定呢?需要提前跟老师打招呼吗?”
“老师是无法提前知道指标生是谁的。指标生的确定,是按照中考排名来的。就是说,我们四十九中报名一中的有十个人,以这十个人的中考成绩排序,第一名到第四名,就具备了指标生的资格。前提是,你的第一志愿必须是一中。”
“我明白了!”赵曦眼睛亮起来,“指标生的确定,一个是必须报名这个学校,一个是成绩要达到前四名。说简单点儿,就是这四个孩子的录取线是一中正常录取线下三十分。”
赵起笑起来,“对,姐,你真聪明。”
“那……如果这些人的成绩,不需要降三十分就都达到了一中的录取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