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好友的小说封面,小说里的人物绘图也大多都是在他笔下诞生,他曾和好友为了一个人物的造型而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商定。
青木开始回想好友是怎么写的小说,他已经打定主意要写一部令人难忘的小说,一部让人想掐死他,却没有结尾的小说。
他开始构思自己要写什么样的题材,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开头以及结尾,又要塑造什么样的角色。
——
“你这样就能写出什么好的作品吗?”
调酒师失笑。
青木坐在吧台已经很久了,他面前是一字未动的白纸。
“我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那你要不要试着出去走一走?说不定有什么好的灵感会出现。”
“也许你说的对。”
青木点了点头,收拾好那一堆白纸,只拿了笔记本和笔。
“记得不要走太远,最近也不太平。”
调酒师慢慢擦着他的酒杯,看着他的背影提醒道。
青木半低着头,似乎在看前面的什么,一只手插在口袋,另一只手抬起来挥了挥,头也没回的踩着吱呀吱呀的楼梯上去了。
都消失半个身影了,转角处才传来他的声音,似乎是才听到一样:“知道了。”
调酒师摇了摇头,好似再感叹什么,又似乎在无奈什么。
那擦好的酒杯被搁置在一旁,在昏暗的灯光下留下一圈亮亮的光晕。
——
青木在外面转悠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书店,他想起那一次面对参差不齐的作品而纠结难过的心情,突然明白自己要写些什么。
一个战争时期混乱的社会。
生存与思考,物质与文化。
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题。
作为在种花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一份子,从小到大不知道写了多少大作文小作文,他怎怎么能不会运用种种写作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借代、夸张、反问、衬托等常见修辞手法大可选择合适的用上,环境、心理、行为、神态等各种描写更不用提,欲扬先抑、借景抒情、首尾呼应、托物言志什么的也都是惯用伎俩。
文章立意一定要明确,再考虑到日本文学里纤细含蓄的特点以及那崇尚物哀之美的文艺观,叙述方面也许可以更朦胧隐晦些。
用什么视角展开呢?
该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方法呢?
顺叙?倒叙?补叙?插叙?
又或者分叙或详叙?
就在他构思着如何去描述这样一个故事。
他听到了轮船鸣笛的声音。
伴随着海风。
——
所以不太平,指的是这个吗?
青木眺望着远处的海港,那里有一批又一批的伤员被送了下来。
这些都是战争里勇敢活下来的人。
生存与思考,文化与物质。
战争时期的背景下,战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青木突然又有了想法,他在那群人身上感受到了灵感,他想要去了解他们,以获得更多的素材。
但他没有擅自靠近,只是远远观望。
对于写作,其一部作品背后总是有无数的东西支撑着,也许是足够新奇的脑洞,也许是无数素材的理论依据。但无论是什么,写出来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力量。
来源于文字的力量。
能够打动人心的文字,
总是会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
为了能拥有足够多的写作素材,青木拥了属于他的第三份工作,兼职的医护人员。
这份工作能让他更好的去接触那些从战场上下来的伤患,能帮助他了解更多有关战争方面的事情。
他了解的越多,落笔时就能更加的游刃有余,写出来的文字自然也能描绘出那些人感受的十之一二。
于是白日里青木就待在医院照顾那些病人,得了空就会和他们闲聊,聊一些有关战争方面的事情。
黄昏后就在酒吧里调酒,到了下班时间后再回家,顺便整理一些白日里收集的资料。
刚开始,他们对此闭口不言,甚至厌恶对这方面好奇的青木。因为战争就意味着血腥,意味着疼痛,意味着死亡。
没人愿意把这些挂在嘴边。
青木看出来后,就不再过问了。
他更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心去看。
而后来,相处久了,他们似乎也愿意和青木说一些自己的事情,有关家人,有关战友,有关敌人。
也会说一些自己都觉得莫名其妙的话,说一些迷茫又痛苦的想法,说一些难以忘怀的画面,手里沾着的血,杀死的人,哭红的眼睛,在面前倒下去的身影。
青木会安静的聆听着,试探着说一些鼓励的话,然后在离开病房后把那些话记录下来。
——